今年5月,西城区出台了《西城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运营管理暂行办法》。施行以来,这项新政策得到很多老人及其家属的支持,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家床基础服务
解决全家难题
今年8月,照护管理师小蒋第一次见到了卧病在床的陈奶奶。
五年前
陈奶奶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由于长期卧床,陈奶奶的骶尾部已经出现了压疮,需要借助120急救车去医院换药,高昂的费用和不固定的就医时间让陈奶奶和老伴儿忧心忡忡。
今年
陈奶奶与西城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签约,小蒋为其进行综合评估后,现场制定了照护解决方案,并在饮食、用药管理等方面给予家庭照护者操作指导,解决了陈奶奶的大问题。
★建议定时给予老人翻身拍背。
★为老人使用可给身体减压的防褥疮垫。
★每日使用血压计帮助老人测量血压并记录。
★给予老人口腔护理……
在家属的要求下,小蒋将专业护士带到家中帮助老人换药。经过专业护理,仅两周时间陈奶奶的皮肤已有好转,压疮逐渐愈合了。
现在
陈奶奶精神了许多,每次见面脸上都有了笑容。家属感叹到“还好有小蒋的专业帮助,不仅家里老人能少受点儿罪,全家人的心也能放轻松了。”
紧急照护管理
避免老人二次“受罪”
8月25日,家住月坛街道的重度失能老人王奶奶在家中突然跌倒,家属将其抱到床上后,王奶奶不断痛苦地呻吟,受到惊吓小便失禁了。家人想为其更换裤子和床单,王奶奶也不配合。情急之下,家属紧急联系了照护管理师小冯,请求帮助。
通过视频了解情况后,小冯判断王奶奶可能骨折了,提醒家属不可再次自行搬动老人,并说服他们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避免二次伤害。随后指导家属用安全的照护手法为王奶奶更换床单。
送医后,王奶奶被诊断为耻骨骨折,回家疗养时,小冯多次入户,为她重新制定照护方案,并指导家属从褥疮防护、喂食、床上清洁等方面做好卧床的风险防控。
“高科技”设备
成为老人照护“好友”
小刘下午好,向你请教一下,我老妈夜里测量心频率最低46,肺频率最低11,是否正常?正常值应该是多少?
阿姨,您好,我们看了一下监测数据,主要的结论如下:大多数人呼吸率大约10-20次/分钟,心率60-80次/分钟。46和11,这两个值是偏低的。但不能仅仅根据这个数据判定身体状况是否正常。需要根据整晚上的连续数据来判断。从整晚的心率曲线来看,老人家是正常的心率状况,从呼吸曲线上看,从夜间大约23点开始,一直到早晨,呼吸率的变化频率是比较高的,如果这个期间没有持续的体动(翻身等动作),那么需要连续观察一下呼吸方面是否有潜在的疾病(例如打鼾等问题)·····
9月1日开始,西城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的智能化设备逐步入户安装。
一开始,许多家属都不能接受,在照护管理师讲解了产品的好处后,纷纷和这些高科技产品成为了朋友,每天都会在手机端查看老人的健康数据,互相沟通使用心得。
照护管理师们也通过这些数据,实时监测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照护方案,做好防范。
这些智能设备也激发了家属的改造热情,家住新街口街道的张奶奶被认定为重度失能,无法开口说话,大小便后总是不能及时更换尿裤。家人将配置的尿湿感应垫进行创新加工,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老人小便后立刻报警,护理起来方便多了,真心感谢!”
孤寡老人突发病症
服务人员紧急协助
9月15日,西城延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孙强在入户巡访时,突然发现一位孤残老人出现了嘴唇青紫、口齿不清的情况,唯一的亲戚也不在身边。孙强立即联系家属,按照流程为老人呼叫救护车,在征得老人和家属的同意后,驿站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一起陪同老人进行初步检查。
“幸好你们及时把老人送去医院,不然就出大事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几天后,老人的身体逐渐好转,老人和家属对孙强表示感谢,对于家庭养老照护服务的开展和落实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0月开始,西城区全面启动了24小时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为家床老人的居家安全“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西城区首创将照护管理服务作为家床的基础服务送入千余老人家,升级版的居家养老服务让每位老人身边都有一位照护“专家”,为家庭照护提供一双洞察风险的双眼、一双专业照护的双手、一颗真诚关怀的心。
来源:北科乐活堂
编辑:尹利 曾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