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疫情解除,孙银花要去上班。临行前,来福利院辞行,老人们舍不得她,拉着手说半天。孙银花说,你们这些菩萨,一个一个要好好活着,我下半年回来,跟你们一起加餐,一个也不能少。
普通人孙银花的经历不普通。纺织女工,小学校长,福利院投资人,现在居然是北京一个中医推拿工作室的老板兼治疗师。
神奇!
●把钱分出去
孙银花,1966年生人。圆圆的脸,坚毅的颧骨,容貌及身材都非常朴实,很有亲和力,一副典型能吃苦耐劳的模样。
中学毕业,她到镇上织布厂工作,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大她13岁的胡建民,嫁到黄州街上。
胡建民是搞教育的,在青砖湖开了民办小学,那时,进城农民工的孩子没有城市户口,没办法上公办学校,胡建民的学校,就是为这些孩子办的。
孙银花婚后生下两名男娃,相夫教子,还参与校务工作。学校办的红红火火,全盛时期有9个班,全校有师生4百多人,学生的成绩优秀,深受地方好评。
没想到晴天霹雳,正值壮年的丈夫胡建民,忽然脑溢血过世。猝不及防,她只得接下了经营学校及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那年她才33岁。
为了纪念丈夫,学校更名为建民小学,孙银花任校长。一名来自农村来的弱女子,要领导学校里数百名的师生,还要独立抚养两个小孩,这是需要多大的能耐。
你一个初中毕业生,怎样去管一个400多人的学校?
硬着头皮撑。一是进修大专,努力提升自己;二是加大奖励,尽量把钱分给老师们,维持教学队伍。
●当菩萨供
建民小学在孙银花领导下平稳运行10年。后来国家逐步增加基础教育投入,农民工的孩子也能进入公办学校,建民小学完成历史使命。
学校不能办了,干什么?一大家人要生活。孙银花的大儿子建议,把学校改成老人福利院。
有校舍,有餐厅,茶水间,有各种器具,最重要的是还有个院子,只需要把教室改成宿舍,福利院就初具规模了。
校舍在黄州老城区,算是是寸土寸金。近千平方米的房产和院子价值不菲。福利院不是赚钱的行业。
孙银花毫不犹豫支持了儿子。学校改成福利院。
2021年,福利院的收费依然是十多年前的标准,每人每月的费用是1200元上下,包括食宿和护理费。几乎没利润!
不挣钱还办吗?
不办?你把这些老人送哪去?
孙银花说:过去我们办学校,把学生当小主人;现在孩子办福利院,把老人当活菩萨。做事都要有诚心,接进门,就要好好供着。做事善始善终,心里踏实。我支持孩子的事业。
●有艺好存身
养老院由儿子儿媳打理,孙银花本可以好好在家享福,但她做惯了,闲不住。
黄州有很多人结伴,到北京经营小宾馆,孙银花有个姐妹要她去北京帮忙。她对经营宾馆没兴趣,却发现了新的机会。
孙印花出生在团风回龙,小时候跟大人采药卖,学了些中医药的知识。有个叔爷是正骨推拿专家,见她聪慧可爱,收她为徒,因此练就一身推拿功夫。
她在丰台区找了一个小门面,搞正骨推拿按摩理疗。凭借精湛的手艺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很快赢得了口碑。这一做就是近20年,远近驰名,工作室里挂满了锦旗。
少女时代学习的传统医术帮助人们摆脱了病痛,也成就了她新的事业。
●破絮包头
孙银花丧夫后没有再嫁,而是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投入到夫君留下的事业中,不畏艰难困苦,生意还做到京城,让全家富足、平安、幸福。
对于一个文化程度不高,出身农家,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人来说,孙银花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些年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都是怎么闯过来的?萧啸先生问。
破絮包头!一关一关地撞啊!
【萧啸先生说】
毛主席说,妇女也顶半边天。孙银花是撑起来一整片天。奇女子!
作者简介:萧啸先生,1958年生于台北,知名记者,《独家报道周刊》前主笔,现定居湖北黄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