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的脚步是越来越近了。去年底,民政部官方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整体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老龄化只是老年人的事情吗?只是养老的问题吗?显然不是。老龄化一定是件坏事吗?也不是。
人口结构变迁为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极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多元化养老需求爆发,细分化养老市场兴起。
从业者已经嗅到了发展的气息跑步入场。当康养产业风起的时候,哪些城市先行一步,哪些城市持续领跑?
01从民政床位、基本养老保险看 兜底保障完善性
民政养老床位是政府保兜底职能的重要体现。
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民政机构养老床位438.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养老服务床位”30.5张,较2015年的30.3张有小幅上涨。但从空间的角度看,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过快的老龄化进程使有些地区猝不及防。
2019年31个省市区中仅有9个“每千名老年人养老服务床位”数量超过全国均值,最高值浙江为低值海南的4.8倍;而与2015年相比,有近二十个地区出现下降趋势,其中5个地区降幅超过25%。
▼每千名老年人养老服务床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人均养老床位下降,除了床位增长跟不上老龄人口增长这一因素,也与护工缺乏与护理费用高昂相关。
根据卫健委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0岁,而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这意味着平均每位老人有超过8年的时间需要照护。
目前来看,老年人慢病患病率极高,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专业护工用工荒。尽
管发展至今各类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已达近百万,但具备专业资质的养老护理员仅3万人左右,绝大部分地区鉴定合格养老护理员不足千人,供需严重失衡。
▼各地区养老护理员累计鉴定合格人数
资料来源:2017《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另外,在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受到冲击的背景下,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来解决护理费用也不现实。
2009年以来,基本养老金的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的趋势逐渐凸显。根据财政部财政决算信息,2019年养老保险基金账面盈余4885.51亿元,含财政补贴收入13199.37亿元,剔除财政补贴后实际赤字8313.86亿元。如果剔除财政补贴收入来看养老保险体系本身的独立运转,实际上早已出现收不抵支的局面。
东三省、甘肃、内蒙、重庆、四川和湖北的社保抚养比均已超过50%,这意味着每10个工作职工至少负担了5个离退休老人的生活保障,显然仅凭地方财政支撑已经难以为继。单从这个指标看,广东受益于年轻人口的大量流入压力最小。
2018年社保抚养比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02从市场化运营、商业保险看 社会资本活跃度
自1986年民政部制定1986—1990年五年规划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从初始阶段的“政府包办”到后来“养老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市场化,力量不断强大,形成了对政府兜底保障的有效补充。
在营企业方面,淘数数据显示,我国现代养老服务业注册企业数逐年增长,截至2021年1月,在营企业数量近30万家,市场化成效显著。
区域层面,深圳最为密集,在营现代养老服务业企业2.6万家,占到了全国8.25%,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为步入退休阶段的“拓荒牛”们提供了较为充裕的选择空间。
此外,重庆、上海、北京等老龄化程度高且经济发达的都市圈紧随其后,前10城市总和占比高达全国的1/4,集中度较高。
当年注册企业数量(户)
现代养老服务企业在营企业分布
资料来源:淘数科技市场项目方面,过去几年,面向中高收入群体的、以医养结合或旅居养老等模式为特色的养老地产,从起步到初具规模,已形成多方主体参与、多元产品供给、产品矩阵基本成型的局面。
高力国际通过对近40家国内领先的养老地产开发商的全国近150个项目的调研,分析优质养老地产项目的全国布局,总体上看,养老地产项目空间分布受城市能级、环境禀赋影响大,主要分布在老年人口密集、老龄化程度高、经济发达、医疗资源充沛的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川渝经济圈,以及云南、海南等气自然禀赋优越的宜老城市,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特点。
商业保险方面,随着居民健康意识和支付能力的增强,商业保险快速发展, 2019年商业健康险原保费收入7066亿元,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2754亿元,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34%和13%,健康险更是成为中国保险领域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性调查和数字化测量,结果显示,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总体水平随收入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或与高收入带来的高保障水平有关。
那么高收入人群在哪里?
西南财大、胡润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净值及中产家庭高度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都市圈。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这些核心都市圈居民普遍拥有较强的保险意识与支付能力,成为推动商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高净值人群分布
资料来源:胡润百富201803从专利申请看 科技创新领先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深度发展和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创新视角下的老龄产业发展开始走向实践。各界都在积极探索如何用科技力量解决养老困境,“养老科技”走上历史舞台。
“养老科技”是一个组合概念,是以满足老年社会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需求为目的的科学、工程技术,目前的热点主题包括远程医疗、辅助生活、跌倒检测、认知障碍护理、慢病护理等方面。
黄鲁成等人曾以统计年鉴、Wind、国家知识产权局、Incopat等为数据源,对我国主要省级行政区域新兴养老科技产业发展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北京高居全国新兴养老科技产业发展榜首,山东、江苏、上海、浙江位于第二梯队,中西部地区在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驱动能力和产业持续能力这三个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发展短板。
为进一步细化研究成果、探寻技术创新的起源,笔者基于Incopat数据,选择“老年+技术领域”的组合检索方法,对排名前10位的主IPC进行专利数据提取,分析申请人所属地市发现,北京遥遥领先,杭州、上海、青岛、南京紧随其后。
以标准化申请人来看,高校及科研院所成果较多,成为推动养老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多学科交叉的的新兴领域,科教资源密集的核心都市圈再胜一筹。
养老科技专利技术分布(按申请)
资料来源:Incopat结语
无论是政府的兜底保障、社会的有效补充,还是科技的加持推动,在不同区域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当下如此,未来仍会如此。
集人口密度、资本厚度和政策强度于一身的核心都市圈,将持续引领我国康养产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1、《透视中国式养老困境的三重门》 大七环2、《夕阳十里,朝阳在前—养老地产深度解析报告》高力国际3、《新兴养老科技产业及区域发展评价研究》 黄鲁成等
来源:大七环(ID:MetroAreas)
作者:都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