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34岁,在北京有着高昂薪资的工作,回到老家,姐姐的孩子叫她“光棍姨”,一家人看她一直单着劝她干脆找村里比她老很多的光棍算了。
把女人气得S人的心都有了,怎么说自己高学历优秀怎么随便找个这样的人?
1次,她去婚介所说对另一半的要求:家务要平分;生孩子需要尊重女方意愿……
顾问嘲笑:你不是美女,年纪也不小,顺利35岁结婚,36岁生孩子是高龄产妇了,示意要求还这么高。
女人觉得就算是大龄剩女也不能将就着结婚。
女人出生农村,她家当初为了能生个儿子,一共生了5个孩子,都是女儿才放弃。
没有儿子她父母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好在女人读了大学,在北京做律师拿着高薪,让父母在当地挺直了腰杆子。
只是30+未婚,让父亲觉得很丢面子。一家人替她着急,姐姐的孩子都称呼她“光棍姨”。
每次只要她回到家,必定是一屋子人开始做她的思想工作。
她告知自己并不是不想结婚要遇到合适的,假如不合适的婚姻,离婚等于财产分割。
不料全家人来“攻击”,更过份的是,有人要她找村里年纪很大的光棍结婚得了。
姐姐说:“不结婚的女人都是不正常的,年轻时不结婚没孩子还不觉得有问题,可一旦老了,生个病闹个灾,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女人哭着反问:“不结婚,那一切都没有价值了是吗?”
妈妈:“不结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做为律师向来能说会道的,面对一家人的口舌,她哑口无言,有些话伤了她的自尊心。
当初父亲为了供她读书,不惜M血。她也理解在农村这种传统观念,但自己不是刻意想做不婚族。回到北京后,她又开始了相亲。
第一个相亲对象是同乡,开始2个人聊的挺投机。
但当女人提到北方很多男性都大男子主义,讯问他什么看法时,对方直言家庭里不能接受女方太强势。
第2和相亲对象,是以快去结婚为目的来的。
只要遇到眼缘的就立马结婚生子,他现在不想投入太多成本谈恋爱。女人觉得结婚不是任务,要长久生活一辈子,自然不赞成男方的观点。
第3个相亲对象,是北京人。
听说女人是外地的还是农村的,男的瞬间毫不留情面地说:“不想找外地的对象,这样会压力很大……”
3次相亲失败后,女人又来到相亲角。看到人群中的大妈大爷们,手里拿着照片,地上写着子女的简历。
女人发现北京户口是刚需,她上前和一个大妈交流,对方一听到律师,立马改了脸色,觉得律师很精明,嘴皮子太厉害,惹不起,立马回绝了。
相亲路上屡屡受挫后,她来到医院咨询D卵的事情,医生说35岁后就属于高龄了,卵子质量就会下降,现在只有国外有卵子库,目前国内还没有。
相亲失败的打击和社会的重重压力,让女人喘不过气,此时她有着前所未有的焦虑。她选择了去看心理医生,袒露心声:
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战胜了“剩女”,觉得这个词对她构不成威胁,但这种胜利是一个人的胜利。
她不结婚好像是和社会在做抗争,这种感觉就像身处大海中,四面的海水不断向她涌来。
为了不被溺死,她只能不断的向前游,就像逃生一样。
本来好好的人生就是因为不结婚变得很糟心,这样的生活让她觉得很不安,一个人每天需要和千军万马斗争太难了。
最后,她想到了一个撤退的办法--去法国留学,这是她现状最好的缓兵之计,可以不用着急结婚,又会让家人觉得倍有面子。
当她告诉家人要出国留学时,一家人都赞成,家里因为没儿子父母一直抬不起头,女人这次出国又给家里增了光,此时的父母又开始欣慰“自己家女儿比别人家的儿子强百倍”。
这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剩女》,一个来自农村的典型案例。
农村很多重男轻女的思想,哪怕儿子在没出息都是儿子,生了孩子是随自家姓,是孙子。
女儿学历再高赚钱再多,嫁出去是别人家的,生的孩子是叫外孙。所以家家户户都比生儿子。
曾经知乎上有一篇帖子,是一位50多岁的一直未婚的女性写的。
她说,在年轻时,确实很自由过的很潇洒,没有羁绊。工作也不错,别人在家全职带孩子的时候,她在外旅游;别人复出工作的时候,她已经升值了。
城市里买了一套房子,每年春节回老家陪自己父母过年,也会时不时接父母来城里,她过着很多人羡慕的生活。
直到她父母一个个相继离世,孤独突袭而来,万家灯光时,父母的家不再可以回了,她好渴望身边有孩子的吵闹声,有亲人的说话声……
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养老问题,便早早去看好了一个条件各方面都满意的养老院,费用也高。做为目标,一个卡攒钱以防治病,一个卡把之前攒的钱计划放养老院。
她感慨,她年轻时攒下一大笔钱还不够退休后去一家好的养老院。很多人一辈子攒的钱只够晚年将就过日子,吃饱穿暖等待生命最后的时刻,万一大病还要请护工……
其实,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没有人从一开始就不想结婚,而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失望和痛苦才决定单身。
这似乎应证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年轻时单身潇洒的生活,比痛苦的婚姻生活高质量,晚年也许过着孤独将就的老年生活了。
因为养老将就的目的而结婚,最终也不一定不孤独终老!
我是上官南宫苑,欢迎留言评论点赞转发,记得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