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东三省发不出养老金,这些省份却涨了?你养老到底要攒多少钱?
2021-07-08 11:57  浏览:604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养老绝对是今年最热门的话题,养老金空缺、三胎政策、延迟退休......


我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年老朋友,开始考虑要给自己老年生活攒够多少钱。


七普数据出来后,我国人口结构的拐点扑面而来。过去的逻辑肯定走不通了,下一个十年怎么规划?很重要。


我重新梳理了一遍养老政策,以及最近的新动向,建议智友从这三个方面去把握。




1、养老政策的新动向,不要只看表面,背后的调整逻辑必须清楚。


2、我们过去的一些养老方式,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3、接下来怎么做养老规划?常听的产品能不能买,必须自己先搞懂。


当然,本文也不仅仅是指出问题,后文也给出了一些现在就可以实践起来的解决方案。


养老金涨了,是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吗?


不见得。


最近,2021年养老金又涨了,已经实现了17年连涨,各地都在7月前兑现。


上调的方式,主要是按照“三结合”的方式,也就是说不同的缴法,上调比例有所不同。但具体算下来,大概每月上调了15元-200元,也就是多了几顿吃肉的菜钱。


这一做法和大家的认知有出入了,不是养老金短缺吗?为什么还可以涨养老金?


根据央财教授褚福灵的解释,主要是三个原因:


能领多些钱,当然是开心的。如果有智友或者智友的父母在领退休金,记得查看清楚自己当地的一个上调情况,每个省份、不同的缴法,上调的实际金额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领完了,开心了,就完事儿了吗?


我们建议大家往前一步去思考这个问题。


有时候,资讯传递的信号是很割裂的:


这边看着新闻,养老金又涨了,郭嘉真好;那边看高层发声,又三胎政策、又延迟退休、又鼓励发展商业保险,隐隐感觉郭嘉希望老百姓养老可以靠自己......


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


1、事实上,养老金17连涨更像是追赶物价通胀的过程。


几十块、几十块地调整,只能勉强维持养老金的购买力,想想10年前领3000元和现在领3000元,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养老金17连涨,只能勉强保证养老金不被通货膨胀过度侵蚀。而且,因为年轻时代的体验,现在的中老年人,对于通胀的感知,是远远高于现在的年轻人的。


2、真正有效的调整应是什么?是提高养老金替代率。


养老金替代率是什么?就是养老金/退休前薪资 x 100%。


简单理解,就是退休后可以领的养老金,是退休前收入的百分之多少。比如工资是1万,退休后领5000,那么替代率就是50%。


这个时候,我们再看数据会发现:与17年涨的养老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金替代率越来越低。




当然,替代率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


1、养老金幅涨没有工资涨幅快;


2、现在交养老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要需领取养老金的老人越来越多。(人口结构问题)


比起每年涨一点的养老金,下行的养老金替代率更能反映实际。如果养老金替代率持续下降,那你退休后的生活质量,相比退休前的落差就越大。


那么问题来了:养老金还会继续涨吗?养老金替代率会提高吗?


先给结论:


1、养老金可能会继续涨。


2、但替代率极大可能继续下行。


对于第一个结论,不展开过多讨论,时不时涨涨,象征性抵抗一下通胀。


对于第二个结论,我们重点说说,因为替代率才更真实反映退休后养老金领取情况,和生活品质。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之前常诟病的退休金双轨制,正是因为公务员的养老金替代率远高普通职员。


那么,为什么认为替代率会继续下行?


1、从高层出发,提高替代率有两个弊端。


首先,不利于延迟退休。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养老金替代率有60%-80%,那么人们更倾向于提前退休,因为退休前后可以领到的钱是差不多的。


不论在什么国家,都不可能替代率100%:很简单,如果100%那么大家都想提早退休,会影响劳动力和经济发展。


其次,不利于商业保险发展。早期,我国“第一支柱”(社保)替代率设计为60%,第二、第三支柱发展的空间就很小。


这里补充一下,一个成熟的养老体系一般有三大支柱:


第一支柱:社保养老金


第二支柱:企业养老金


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金


而从近几年的高层态度来说,是真的希望好好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金:


2、再看看国际数据,可以发现:


欧洲高福利国家“第一支柱”替代率高,多为50%~60%,相比之下,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就比较弱。


而美国和加拿大,三支柱覆盖比较均衡,“第一支柱”替代率在30%~40%之间,“第二支柱”大致与“第一支柱”相当,“第三支柱”商业养老发展得还可以。


从西方经验来看,提高替代率不利于第三支柱的发展。


3、最后,财政压力,是无法掩盖的事实。


根据公开数据,2017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约3.35万亿元,其中来自一般预算补贴约4900亿,与当年的基金收支结余相当。财政政策正处于减税周期,没有多少余地再大幅度增加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这些收入端的减收因素,都会压低“第一支柱”替代率。


所以,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今后还要下降一段时间。这样,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空间还会逐步扩大。


不论从国内政策趋势,还是从国外经验来看,我们基本能摸清未来养老趋势:


1、养老金替代率下行是大概率事件。


2、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是关键。第二支柱靠企业和郭嘉。


3、第三支柱就需要我们老百姓自己去解决了。


怎么养老?我们先得厘清:


过去的一些养老方式,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1、存款养老


利率下行,是大概率的事情。


80年代我们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几乎在20%左右,可是现在定期存款一年期的3%都勉强。把养老金放在存款里是最万万不得的。


2、养儿防老


未来,年轻人的生存压力奇高。


我们以比较相近的日韩为例,会发现养儿防老非常不现实。这两个国家,比我们早十年出现“躺平族”,而韩国因为高房价和低就业,大量年轻人是啃老族。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找你拿钱已经不错了,寄希望他养老,真的难。


养儿成本远高养老成本。


养育一个孩子的教育成本,未来极可能远高于养老成本。学区房、教育费用......等一系列刚需,相信大家都慢慢感受到了。


3、以房养老


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就是印钞机,瞎买都能赚。所以很多人买几套房子养老,真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未来二十年,不见得是一个好选择。


首先,“房住不炒”政策明确,未来收益不会比过去好。其次,“以房养老”在我国并不是那么成熟。


在欧美,确实有发展成熟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以房养老”的一种成功模式。咱们国家目前只有部分保险公司有在经营这类业务,但发展并不完善。


这里可能也因为这边的土地所有权是70年,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屏障。其次,“养儿防老”依然观念根深蒂固。


总体来说,以上一些我们常见的养老模式,建议大家重新审视。


接下来怎么做养老规划?常听的产品能不能买,必须自己懂。


1、不同年龄段需要做的养老方案是不同的。


一是随着医疗越来越好,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70后最好以80岁为生命周期做规划,80后90后最好以100岁为生命周期做规划。


二是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养老金替代率不一样。不少智友的父母那一代,领的养老金替代率是很高的,但随着近几十年逐年下降的替代率,越年轻的朋友,越应该提高个人养老部分的补充。


2、两个目标助你搭建养老方案。


1)65岁前攒够300万元;


2)退休后每月生活费6000元。


这两个数字,结合了咱们这边团队的调研,以及参考各养老院的一个生活品质标准价,给出的一个参考数值。


有清晰的目标,才有更实际的规划。


3、下一个十年,还是要往个人养老方向发展。


我们的建议是“储蓄、基金定投、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养老方式。


商业保险之前已经和大家普及过,这里给大家说说一些适合定投养老的基金。


1)目标日期养老基金


这类基金以一个人的生命阶段为周期,去做组合的股债搭配。


随着你距离退休的实际时间越来越近,这类养老基金的股票资产比例降低,而债券资产的比例上升。




2)目标风险养老基金


目标风险养老基金,则是以目标收益率为一个标准,比如A基金是股债搭配5:5,B基金是股债搭配7:3,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年龄情况定期更换,比如年轻时更适合B,随着年长可以考虑买入A。


3)自由度更高的基金组合。


因为以上两类养老金其实都有3-5年封闭期,从成熟度、自由度上我们也推荐基金组合,可以自由进出,而选择也更多。


推荐两支适合定投的:工银积极进取、中欧股票全明星。


智友学院会继续做养老专题,也欢迎智友反馈需求与想法。


希望每个人老的时候,都能有品质地生活。


最后,根据西方的经验,基金定投确实是更适合普通人积攒养老金的方式。


具体怎么选择基金、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基金等等,也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系统地学习,这样不管是自己建立养老组合,还是面对客户经理的推销,心里都一个基本盘,懂得识别产品好坏。


发布人:3f5f****    IP:101.229.02.***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