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外卖小哥送餐发现老人离世,中国式养老困境如何破局?
2021-01-05 21:42  浏览:863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昨天,一位外卖小哥送饭时,发现点餐的老人去世,嚎啕大哭,责备自己应该早点到。

该事件曝光后,立马冲上了热搜。

虽然网友们纷纷为外卖小哥点赞,而这件事实实在在地揭露了中国式养老困境。


中国式养老困境,有多少是不孝顺导致的?

有,但是绝不是最高占比,这个困境中包含的更多是无奈。

在这个案例中,是家里人给老人叫了外卖,因为在点餐之前,他们给老人打电话就联系不上。

因为隔得远,所以就想着让外卖小哥去看一下老人情况。

看不出不孝的痕迹,但悲剧就是这么发生了。


“我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伴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彼此的医生,一个替另一个量血压,一个监督另一个按时服药。我们知道控制病情的重要,而且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其中的一个倒下了,另一个都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而且另一个也势必会跟着累倒。”

以上是李老在一篇文章中的自述。

他和老伴儿属于知识分子,培养的两个儿子也很争气,一个毕业于人大,一个毕业于清华,如今都在北京定居。

但是即便这样,两个儿子在北京买了房子之后,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儿媳妇有时候话中带话,排斥和老人同住的意愿非常明显。

两个儿子虽然都在北京,但北京太大,儿子们回家的次数非常有限,两位老人像空巢老人一般,只能相互依靠。


有一次李老心脏病突发,幸亏邻居帮忙,打电话叫来了 120 。当晚老伴儿也倒在了家里,完全动弹不得,同样是第二天邻居发现及时呼救,挽回一命。

在老年人中,李老和老伴儿绝对算条件好的,但他们同样面临着养老难题。

《2018年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

中国身患疾病的老人,占全国老人总数的1/3,高达5600万人,仅有9.2%的老人对子女感到满意。

一方是老人的不满与失望,一方是子女的困境与无奈。

中国式养老的困境,困住了无数老人,也难住了下一代的年轻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即便优秀如上面案例中李老的儿子,清华和人大的高材生,在现实的压力面前,也会显得力不从心。

“双手抱起砖,就无法再来抱你。”用在养老问题上,同样贴切。

面对现实的困境,很难简单用一句“不孝”来概括一切。

那可以选择同住啊?

对,这确实是一条解决路径,但实施起来同样困难重重。

因为和老人同住,引发的婆媳矛盾、家庭冲突,最终导致下一辈婚姻岌岌可危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这个问题上,更不能用简单的“老婆错”还是“母亲错”来界定,代价之间观念和生活习惯上的差距,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那就请保姆来照顾吧?

可是那一桩桩保姆虐待老人的新闻,让人不寒而栗。

今年6月,保姆张某因为虐待85岁老人被家人告上法庭。

监控中,她多次推搡老人,并连扇老人耳光。作为子女,看到该多愤慨和痛心!


中国式养老好像进入了一个困境,没有一个万全之策来解决。

即便是物质极度丰富的明星们,在碰到这个问题时,都左右为难。

《忘不了餐厅》里,黄渤聊到父亲。

有一天,朋友在街上看到了黄渤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赶紧给黄渤打电话。

黄渤联系家人才知道,父亲走丢了,全家正在找呢。

这件事后,黄渤想着把父亲送进养老院,一方面他们有专业的设备、专业的人员,照顾更到位,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家人照顾的压力。

但是同时,他也有深深的忧虑,别人会怎么看?外界会怎么评论?


受困于这样的孝道观念的人,不止黄渤一个,节目中的一个素人嘉宾,就深受其苦。

他把患老年痴呆,自己无力照顾的母亲送进养老院,所有亲戚都在指责他。

黄渤在节目中说,自己背负着道德和社会压力,一度想过放弃事业,回青岛专职照顾父亲。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如果父母提出去养老院,你同不同意?

陈铭的爸爸说,如果他想去养老院,陈铭支持的话,他会去得很洒脱;而如果陈铭反对的话,他还是会去,但是脚步会沉重一些,会带有一丝丝的内疚感,因为他担心这件事的社会舆论会伤害到儿子。

这就是传统孝道对我们双方的绑架。

辩论中陈铭有句话说得很绝:“我们以为是价值观影响了环境选择,其实是那个环境铸造了父母的价值观。”

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又何尝不是在被环境所塑造?对待那些跟传统观念有出入的养老方式,我们审慎又小心。


我曾和同事聊过以后老人的养老问题,当时说了自己的观念。

我认为给老人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是新时代孝道的应有之义,所以我会把去养老院的选择同样提供给父母。

但是紧跟着,我就下意识地加上了我的解释:养老院环境更好啊,他们有更专业的人员啊,他们有更专业的陪护啊……

我下意识的解释,是害怕别人会从我的选择中,误读了我的孝心。

而这跟陈铭爸爸的担心本质是一样的,这是传统孝道对彼此的束缚。



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联合早报》)

这个问题无法回避,事关我们的父母,也关乎我们自己。

我们可以看看别的国家在养老方面的几个有意思的尝试,虽然可能并不一定符合我们的国情,但总可以提供不错的思路借鉴。

荷兰的「Humanitas Home 人道主义之家」,是“代际式陪伴”最成功的尝试。

荷兰学生每月平均租金为366欧元(约410美元),并且通常还是狭窄或昏暗的普通房。即便如此,该国的很多大城市还是面临着住房不足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该国的长期护理设施也面临着短缺问题。一大群老人,无法得到家庭免费护理。


如何解决这两大难题?一个是缺房,一个是缺人。

那何不相互补充,资源共享?

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年轻人可以免费住进养老院,但是他们每天必须拿出特定的时间来陪伴老人,所以他们除了需要有爱心,还需要有才艺,可以陪伴老人,逗老人开心。

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年轻人租房贵的问题,还解决了老年人缺陪伴的问题。


西班牙也做了类似的有趣的尝试,他们开展了一项名为「共住与互助 Vive y Convive」的项目。

年轻人可以通过登记申请,选择入住到一户老人家,以一种亲人般的存在形式,陪伴在老人身边。被选中的年轻人需要,每天抽出2小时的空余时间陪伴老人。


还有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是结伴养老。

对于老年人来说,对抗孤独感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增加社交,增加那些让他们有舒适感的社交。

美国德州的这四对夫妻,就做了这种尝试,他们是认识超过20年以上的好朋友,年轻时他们把酒言欢,志趣相投。

年老后,他们就买了一块地,建了四座小房子,住在了一起。



现阶段,中国式养老问题很难有两全之策,它毕竟和国家的福利政策、社保体系、社会发展程度等都密切相关。

上面说到的创新养老方式,或许不适合现阶段的我们,但是至少为我们提供了思路。

我们可以在现有环境下,做出最适合自己家庭情况的选择。

我的观点还是上面说过的,我们将选择权交还给老人,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如果他们喜欢含饴弄孙,享受和孙辈一起成长,那就让他们参与进来,为避免和小家庭的矛盾,居住住所尽量控制在“一碗汤”的距离;

如果他们想要在老年增加新的体验,那就让他们无压力、无束缚地去养老院,跟老头老太们在一起,打牌舞剑聊天,就像陈铭说的“养老院不是牢房,是可以出来的呀“,周末将他们带出来一起享受美好时光,这样的选择也不差;

如果他们就是想要安居故土,而孩子只能在城里打拼,那只能在现阶段增加回家频率,落下的工作可以再补,挽不回的时光,却让人抱憾终生,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是没地方买后悔药的。


当然,每一种选择,都有弊端,每一条路都需要物质支撑。

而物质越丰盈,选择越多,这是现实。

结语:

张涵予早年接受采访时说,母亲和他住在一起,而老太太最高兴的事就是和他一起回忆往事。

“每天回家我都会陪她躺一会儿。她在那张床上休息,我在这张床上躺着,山南海北地聊,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时常会想,如果将来那张床上躺着的是我,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最想要的一定是我闺女坐在床边,陪我说会儿话。”

关于养老方式,不论我们做哪种选择,我们都不能忘却陪伴的含义。

我们也都有老去的那一天,而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作者简介:Tina,浙大硕士,电视媒体记者,公号【有书】、【水木文摘】的签约作者,公号【十点读书】的签约导师,女性平台【美柚】的签约供稿专家,千万级爆文创作者,欢迎关注@Tina心理)


发布人:ad65****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