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九零后年轻人都表示:
我这辈子打算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准备度过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
而这种人生态度,又催生了一个网络热词:“躺I平”。
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娃,就约等于“躺I平”了。
这其中的逻辑想想很简单:
房子那么贵,为什么还要上赶着买房,不就是为了结婚有个地方住吗,然后又考虑到将来生娃,孩子上学也是必须要有户口的。
所以房子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必须的。
注意,这里的必须,指的是“想要结婚生娃”的人。
那么反过来,如果把“结婚生娃”这个必要条件给去掉,房子不就显得没啥用了吗?
很多人会列出除了“结婚生娃”以外的买房理由,但我想说,那些理由都是次要的,微不足道,租房一样可以办到。
唯独“结婚生娃”是买房绕不过去的理由。
所以,一旦年轻人想通了“结婚生娃并非人生唯一的选择”,那么就会很轻松地躺I平。
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声音跳出来,指责年轻人这种“躺I平”的态度。
他们罗列了年轻人躺I平带来的恶果,最主要有如下两个:
第一,年轻人不努力奋斗,会带来养老金的缺口;
第二,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娃愧对父母。
让我们一一来分析。
养老金的缺口,谁来弥补?
批判者们气愤地说道:
“年轻人,你们躺I平了,你们倒是舒服了。
可是你们不工作,谁来建设社会呢,世界要怎么发展怎么进步呢?
年纪轻轻,一点斗志都没有。仅有一次的人生,你们就想这么浪费掉吗?”
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好像搞错了一个问题:
年轻人的“躺I平”,并非真的“躺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就算我们想,也办不到啊,世界还没有善到“光是躺在家里,就有人主动送一日三餐过来”的那种地步吧。
唐I平并非好吃懒做,或者瘫在家里什么都不干,也不工作也不挣钱,而是这样一种状态:
对社会现状采取一种佛系、不争抢的态度;
对自身条件、资质有了更清醒的认知,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一辈子会过一种普通的生活,并且安于这种状态;
试问,谁未曾少年雄心?谁未曾踌躇满志?
年轻人大多都努力奋斗过,但经过这些年,他们失望地发现,单凭着一腔热血的奋斗,并不能带来跟自己的付出相匹配的结果。
很多年轻人每天在公司996,一天工作接近12个小时,一周只休息1天,最后只换来几千元的工资。
就这,还要被某些人批判“不够努力”,我想问,还要怎么努力呢?
年轻人的躺I平也好,“佛系”也好,归根结底都是认清现状之后跟自我的“和解”。
第一名固然好,但不当第一也有资格度过一个平静快乐的人生。
躺I平不是什么都不做靠别人养着,躺I平的青年,也要出门上班打工,老老实实纳税交社保。
只是,他们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老一辈的情感黑洞
中国父母认为的“抚养孩子”的责任义务的结束,并非国际上通用的十八岁成年这个标准,而是“给孩子娶上媳妇(嫁个老公)”这个节点。
因为老一辈人跟年轻人不同,他们会把结婚生子看做是人生里非做不可的事情,可以看做是一种,族群的延续,家庭的传承等等农业社会里带来的一些观念。
在父母那辈人看来,孩子只有结婚、成家、生子了,才算是真正的“长大成人”,而他们作为父母这辈子的义务才算完成。
当然,由于现在年轻人工作都比较忙,这个义务阶段又会推迟至“把孙辈带到上小学”的阶段。
至于子女愿不愿意结婚,愿不愿意生孩子,那不是父母需要考虑的事情。
因为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说本就没有“二选一”这个选项可言。
在很多老一辈人眼里,“正确的人生”只有一种打开方式,那就是结婚生娃。
在中国父母看来,孩子结婚生子,其实也是在圆满父母本身的成就感。
所以你会听到有些老年人会说“给孩子把房买了、婚结了、娃也带到小学了,我没什么遗憾了”,通过这句话你就知道,让子女结婚生子,这是很多父母一辈子的人生目标,一辈子最大的事。
而反过来,如果子女迟迟不结婚,其实也是在剥夺父母关于“养成系”的成就感。
而这个成就感,还不是一般事情的成就感,这关乎到他终极的人生意义。
所以有些父母,为了能够尽快达成自己的成就,也让孩子有一个他所认为的“依靠”,会不惜强迫子女的意愿,让ta步入痛苦的婚姻,背上沉重的房贷,过着不情不愿的人生。
尽管分析了这么多原因,似乎当代九零后的“躺I平”有各种各样值得批判的地方。
但小编个人认为:
不管是懒洋洋地躺I平,还是打了鸡血似的奋斗,归根结底都属于个人的选择,旁人没有什么权利说三道四。
退一万步来讲,即使年轻人的“躺I平”行为让一些人感到不快,罗列了一大堆不许躺I平的理由,那也不能责怪到年轻人的头上。
如果只有一个年轻人躺I平,我们可以说是他自己的问题;
但如果躺I平成了一种流派、一种现象,那我们是不是还有其他可以反思的地方?
我们是否可以追问:
是什么让年轻人起了“躺I平”的念头?
是什么造就了他们这种消极的心态?
难道年轻人是无缘无故想躺I平的吗?
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