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杰
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社区的功能不容忽视。那么,目前济南老人们如何在社区养老?社区养老给老人们带来了什么?又面临着那些问题?
“打麻将上瘾,全家逼着来社区学豫剧”
李慧秋(化名)今年63岁,家里一儿一女。2007年,闺女家生娃,老两口便从老家金乡来到济南。2008年,儿子家生娃,李慧秋便去了北京照看孙子,老伴则留在济南,照看外孙女。
“女儿是教师,有寒暑假期。她一放假,老伴就来北京,一开学就再赶回去。”异地分居,李慧秋与老伴一过就是十年。十年里,除了照看孙子,李慧秋最大爱好便是打麻将;老伴则在济南上起了老年大学,练起了太极剑。
随着孙子、外孙女渐渐长大,儿子、女儿便商量着让老两口团聚,结束这种奔波。来北京还是回济南,这是个难题。
“一开始我不愿来,我在北京也有一帮麻友。可儿子说‘打麻将不是正业’,对身体也不好,还说他爸爸在济南上着老年大学,来不了北京。”显然比起打麻将,儿女们更支持父亲。
在众人劝说下,李慧秋最终来到济南。“整天就是吃饭、睡觉”,刚来济南的那段时间,李慧秋颇为苦闷,“老伴早上练太极剑,下午上老年大学,过的有滋有味,那我呢?”
于是,老伴便带着李慧秋去百花公园散心。为啥去百花公园,因为那里有唱豫剧的。自打年轻时看过《朝阳沟》这段戏,李慧秋便喜欢上了豫剧,但也只是在干着家务活时哼唱几句而已,从未想过将此作为爱好培养。
可光听人家唱戏,有啥意思?看出李慧秋的意图,老伴便上前询问一位爱好者,问能不能加入他们。
“名额满了,而且那里不适合初学者,不过,人家给我引荐了隋老师,让我打电话问问”,李慧秋口里的“隋老师”是她现在所在剧团的组织者之一,“当天下午,我就打了电话,说了说自己情况,人家就答应让我过来试试”。
“十多年白得头发,都没有那段时间白得多”
好不容易找到了圈子,如何融入这个圈子也很关键。
李慧秋所在的剧团组织形式相对简单,除了专人负责乐器演奏,为保证机会平均,剧团成员轮流上台演唱,自由选择所唱曲目,平均每人每次可以唱两至三段戏。
“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小芹我洗衣裳来到了河边……”22日上午,李慧秋一遍遍的听着、唱着《小二黑结婚》选段,她最近在学唱这段戏。
“一开始,老师说,你羞羞捏捏可不行,要把嗓音发清楚了,”刚来济南的苦闷以及害羞腼腆的性格,李慧秋的剧团首唱已被训而结束。郁闷之余,她也被圈友们所说的“前嗓”“后嗓”等发音问题搞得一头雾水,“太难了”。
“闺女从网上给我下载了视频、歌词,白天没事就看戏记词,晚上闭眼也都是戏。”为了少丢脸,更为了把豫剧唱好,李慧秋下了狠功夫,“十多年白得头发,都没有那段时间白得多”。
“现在想想,老师严格是为了让我们把戏唱好。同伴们也鼓励我,这个年纪能敢唱就很不错了。”就这样,靠着一天天的努力,李慧秋坚持了下去,“我真的很感激,这群老师能接纳我!”
“孩子们总说,‘干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鼓励我出来参加社区戏剧团”,在李慧秋看来,子女的理解以及众多社区养老机构的设立,当下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正越来越丰富,“每次唱戏回家,他们都开玩笑地说‘角儿回来了’!”
“现在不紧张了,也想明白了,只要放松的唱就行,没必要为难自己。”从以前是硬着头皮去唱戏到现在盼着来唱戏,是李慧秋养老心态的积极转变,“开心是第一位的”。
“只要能唱两段,啥烦心事都没有了”
“你这段戏已经唱的很好了!” 听着李慧秋唱戏,王华(化名)在一旁鼓励道。“听罢奶奶说红灯,言语不多道理深……”李慧秋唱完,王华抑扬顿挫地唱了一曲《听罢奶奶说红灯》戏段,这是她最爱的曲目。
今年68岁的王华,来到济南已有12年。与众多老年人“乡音难改”的情况不同,王华普通话标准,言语间难觅东营调,而这得益于她干了一辈子的教育工作。
2008年,外孙女出生,接到女儿通知,王华与老伴从东营来到济南。来济南之前,王华也下了不小的决心,因为这意味着她要舍弃这个为之奋斗了半辈子的城市与学校,舍弃曾经熟悉的社交朋友圈。
来济的前三四年,外孙女没上小学,起居都由王华看着。这种除了看孙女别无他事的“单纯”生活,让她有些无聊,因为她一辈子都在忙着,即便退休了,她还担任着东营当地《老年之友》杂志的主编。
王华于是报名老年大学,这一上就是八年。老年大学学习八年,王华一直学的都是豫剧,“看外孙女是,两节课,我上一节课,但每周我都没落下。”就这样,王华学会了五六十段豫剧,显然成了豫剧通,“别人说的豫剧曲目,我基本上都能哼哼几句”。
与李慧秋一样,外人面前唱戏,也让王华十分紧张。“之前在老人班里,我也不敢唱。直到三年前,来到这个社区剧团,它就像是第二课堂,练着练着就敢唱了。”
“只要出来唱上两段,啥烦心事都没了!这个爱好现在就是我的精神支柱”一年前,老伴查出老年抑郁,愁坏了王华,“要不是豫剧,要不是有这帮姐妹们的交流,真就把我也压垮了!”
可喜的是,随着老伴身体的好转,王华如今也能像往常那样参与到社区剧团中来。“我也经常拉着老伴过来,让他也出来啥叫‘老有所乐’!”
社区养老如何盈利是难题,靠情怀支撑着
“我们计划着下周正式开班。”甸柳三居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方——山东康桥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袁文信介绍,受限于疫情影响,该中心目前处在半开放状态,“疫情防控是第一位的,尽管老人们盼着我们尽快开发”。
“我们日服务量是300人次,老年兴趣班最受欢迎, 11个人便可组成一班,并配有专业老师。”袁文信介绍, “我们自2018年接手以来,开展的项目涉及日间照料、入托康复、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多项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对于老人来说,社区养老机构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讲座、参观等免费活动。老人可以免费在服务中心活动,但是除了享受补贴的老人,吃饭、上门服务等就要收取一定费用。
“可社区养老中心不应单单是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如何让社区养老机构实现盈利,是袁文信两年多来一直在探索的难题,“这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
临近中午,李慧秋、王华又各自点评一番对方的演唱,意犹未尽的回家。而袁文信则开始在社区食堂忙碌起来,由于人手有限,袁文信也会帮忙给老人打饭,“规模还不大,十多位老人过来吃饭,还得给一户老人送餐”。
中午忙完,袁文信又为下午的趣味运动会忙碌起来。疫情影响,这次趣味运动会参加者都是在社区养老中心入住托养的老人,“他们大都是半自理老人,参加这样的活动,他们很开心”。
下午两点半,趣味运动会正式开始。钓鱼、套圈、投沙包,项目虽简单,但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们玩得不亦乐乎。
“每一个养老人都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在养老行业坚持了十年的袁文信看来,“来我们中心的老人们都能开心快乐,我们的付出也就值得了!”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