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追逐生存下去的利润是要优先于社会责任的,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也是公司管理的合理诉求。在将社保与税务关联起来以后,听过一些类似的案例,劳务外包是很常见的一种方式,让员工用发票报销工资也很常见。如果不考虑公司和员工之外的“社保”这个第三方,这其实是两方共赢的结果。
公司的用工成本,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每个月发到员工账上的工资,还有很多隐形成本。假设,员工每个月到手的工资是1万,那公司实际要支付的成本有多少呢?
如果严格按照上年平均工资的比例交纳社保,个人部分+公司部分就五六千了;如果还有公积金,就按10%计算得两千多;多少还得有点年终奖,就算13薪吧;除此之外,还有额外的员工福利,比如统一购买的意外险,补充商业险,过年过节发的各种东西。此外要员工提供工作场地、办公用品、培训机会等等之类的。如果员工再出一点意外,额外的补偿省不了,甚至还会因此蒙受名誉方面的损失。这些加起来,不是一笔小数目,员工实际拿到手的工资,而且这看不见的部分更不可控,也风险更大。那公司改变用工方式,省下来的就是真金白银的利润。员工到手1万的工资,常规模式加起来公司要付1万8,换成外包,公司花1万5,员工到手1万3,大家都很开心。外卖骑手不是平台的正式员工,与平台之间没有雇佣关系,也是类似的逻辑。从公司角度,将雇佣员工变成购买劳务服务,能够降低整体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
那从员工的角度,跟公司争取到一份正式的劳动合同,能带给自己更多的利益和保障吗?这个可能也得分情况去看,单从社保这一条,能带来的好处也是不明显。外来的打工一族,在大城市交一份社保,其实意义并不大。不说北上广深这些城市,即便是成都、西安这类的二三线城市,来自农村的打工一族,要在城市买房并定居下来,是有很大难度的。他们可能就是趁着身强体壮的年龄,赚一份块钱,然后开开心心回家。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每个月到手的钱有多少,而不是未来养老金能领多少。甚至即便公司给交了,这部分钱他们以后都不知道要怎么取出来用。
对于外来务工一族,社保中的养老和医疗,有更划算的替代方案。医疗部分,城乡医疗保险对农村户口很实惠,一年只要几百块,能报销的比例也不低,比在城市每个月要交好几百强多了。如果想进入城市的养老体系,以个体户灵活就业方式交,甚至可以选择最低标准,未来同样能领到养老金。随着老年人口占比的增加,对退休后能领到的养老金不能有太高的期望值,即便现在按照最高的标准交纳,差别可能也不会很大。甚至个人账户的部分资金也可能要纳入统筹账户,真这样的话,交少一点反而能占到交得多的便宜。
个人与公司之间,因为还有国家这个第三方,两者之间的博弈,并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有可能实现共赢的,关键是两者之间能达成共识,并保护好双方的合理权益。从公司的角度,规避风险不是避完了就完全无视,而是要找到新的合适的角色,来承担这份风险,否则面临的就是舆论压力。而个人则需要充分地了解自己与公司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知道自己需要付出什么,能得到什么,不要成为被蒙蔽和剥削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