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它涉及到百姓的生计,社会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应届生数量的逐年刷新,常常出现的“最难就业年”备受关注。面临新形势,四川省如何进一步稳就业、保就业?
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期间,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人社厅厅长胡斌。
“去年四川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是47万多,今年又增加了,有50万人。”胡斌说:“任务越是艰巨,越是考验我们的担当。”
▲胡斌
社会发展阶段与人力资源开发并不相匹配
就业挑战依然严峻
为什么每一年都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呢?在胡斌看来,除去客观的毕业生数量增加、疫情影响等因素外,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并不相匹配。“机器替代了人的劳动岗位,”胡斌说,大量的岗位实现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但是当前的人力开发却仍停留在以技工、农民工等为主的阶段,而不是以工程师为主体。这不仅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各国各地都面临这样的矛盾。
去年是就业形势格外严峻的一年。但根据统计,四川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了85.9%。
“前年的这个数字是88%左右,”胡斌告诉记者,88%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水平,在前年排在全国中上等的水平。但去年,四川85.9%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是处于全国较高水平。
此外,去年四川农民工外出人数达到2573万人,与比前年相比,增加了91万人。其中,省外增加了14万人,达到1114万人;省内增加更多,增加57万人,达到了1459万人,“总的情况对冲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而且说明四川的农民工总体是在回流。”
挑战虽然艰巨,但成果斐然。然而,今年任务依旧严峻。胡斌说,今年四川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50万,又创历史新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就业工作仍是重中之重。
拓展就业空间
稳企业也是接来下的重要方向
在胡斌看来,要让就业更充分,需要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不是一岗定终身”。许多大学生慢就业、缓就业,实际上就是抱有这样的观念。但并非第一份工作就能够决定终身发展,这一方面需要加强引导。
另一方面,胡斌表示,接下来四川省将继续加强资源整合,例如教育部门、人社部门、高校、企业紧密结合起来,以拓展就业岗位。事实上,去年四川省就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拓宽了一系列就业渠道和岗位,例如挖掘国有企业招聘潜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就业、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就业等等。胡斌表示,今年将进一步拓展岗位,以容纳更多大学毕业生就业。
胡斌表示,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稳企业也是接下来的重要方向。此外,四川还将鼓励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改变传统就业方式。
记者从四川省人社厅了解到,对于“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2021年的工作重点计划已经出炉。
四川省人社厅将持续增加就业岗位。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新经济、新就业形态发展,提升吸纳就业能力。加大减税降费稳岗返还力度,为企业纾困解难,支持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将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还将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企业、高校等培训平台,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力度,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展等。
川渝人社合作将继续发力
推广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模式
日前,川渝人社合作日益紧密。胡斌告诉记者,去年,川渝人社合作主要完成了“五件大事”。
这“五件大事”,具体而言包括人社信息化“两地通”、招聘求职“一点通”、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就地认”、社保卡“就近办”、流动人才档案办理“零跑路”。
他表示,在今年和整个“十四五”期间,川渝两地人社合作主要聚焦在两大领域,一是就业方面,另一个领域就是社会保障合作。
在保就业方面,胡斌表示,两地将共同打造一些劳务品牌,要创造品牌附加值,并且要制定相关的职业标准,标准要两地互认。而在社会保障方面,双方要进一步互通互联,让百姓办事更加便捷。
记者了解到,在四川省人社厅确定的今年重点工作之中,“深入推进川渝人社合作,强化两地人社公共服务协同”是其中一个重点。具体而言,将推进就业创业服务协同,联合开展重点群体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将规划建设1-2家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优化两地人力资源流动政策。
在推进社会保险服务协同方面,将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网上办、加速办”;推广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模式,实现社保卡现场申领异地办理等等。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编辑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