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而且"未富先老"、社会转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因素更加剧了我国社会养老的复杂性。我国老年人中失能、半失能、患病的老人占比很高,老年人对医疗服务需求十分迫切。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深入发展对于打破我国当前医养分离的局面,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产业化的路径
医养结合的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养结合产业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形成高质量、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本文的医养结合产业化构想中,主要的实现路径包括:
1.因地制宜,全面统筹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城乡之间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政策条件、医疗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区不能生硬照搬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路径。各地政府需要在结合本地的区位环境、经济条件、医养结合服务现状等自身现实条件和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开拓思维,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化发展规划。
例如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数量多,南北方冬天气候条件差异,部分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风光或是中医养生文化等,这些都是在统筹医养结合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
在对医养结合产业进行市场化经营的过程中,需要立足特色,有意识地打造优质品牌,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商业营销模式。在产业化发展的初期,医养结合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可以尝试与中医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有机结合。
另外在规划过程中,需要满足医疗资源、养老资源之间的无缝衔接和产业配套。一是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整合,既包括医疗和养老机构资源的整合,也包括审批、监管等政策资源的整合,打破医疗和养老体系的壁垒。
二是医疗资源内部和养老资源内部的整合。例如养老机构在増设医疗服务资质时,需要综合考虑周边范围内现有的医疗资源,避免某些利用率不髙的科室重复建设,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2.产业互动,供需互动
产业互动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政府和市场调节某些产业实现相互间的共同发展。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互动有利于推动整个养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形成良好的带动效应。
不同医养结合产业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包括中间产品的投入产出关系、市场互补、资金、劳动力等要素配置关系等。在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不同要素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相关产业的互动愈加频繁。
在产业化发展路径的构想中,医疗和养老产业起着支撑作用,通过与养老地产、适老金融业、老年文化产业等的互动促进相互间的发展,支持其他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
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医养机构与配套服务供应商之间、医养服务供应商与支持产业之间通过资源依托、产业集群、资本联结等方式形成产业互动机制,产业带动、产业融合趋势明显。在理想状态下,养老与老年人医疗之间的边界将会逐渐模糊甚至消失,两种服务可以共用一套系统实现。
供需互动是指服务的供给方与需求方间的互动。医养结合的产业化发展阶段需要建立服务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互动机制,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家庭作为医养结合产业中的需求方向,医养结合公共服务平台或具体服务商提出医养需求并给出反馈意见,在公共服务平台和监管机制中都会为需方开设专口的反馈、建议和举报通道。
供方的经营行为基于需求,因此了解反馈、进行市场调研等互动行为必不可少。供需的有效互动能够扩大医养结合产业的覆盖面,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加快产业化进程。
3.多元敲资,公私合营
政府在保证公共财政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投入力度的同时,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投资渠道,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到投资和经营医养结合相关产业中。
目前医养结合养老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长,回报率较低,因此多元融资的首要条件是建立合理盈利的市场运营和激励机制,出台并落实扶持政策和财政资助,引导多元资本进入医养结合产业。
放开医养结合市场,除了传统的医疗和养老机构,应当鼓励多元资本进入到适老金融、老年文化产业等产业中去,提供金融信贷支持、长期照护保险等支持,完善医养结合产业链。
在组织经营中,政府将部分养老和医疗责任以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转移给私人组织,建立起全程合作的公私合营的长期伙伴关系。公私合营模式(PPP)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了运营效率,也降低了社会资本的投资风险,保证其“有利可图”。
公共部口和企业、社会组织等以合作形式参与到医养结合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企业和社会组织负责项目融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一体化机构、建设医养结合公共服务平台等。
在PPP模式下,政府将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购买大多数的基本医养结合产品,例如基本的照料和医疗服务,对于中档和高端服务,仍是以使用者付费为主,政府以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税收优惠和其他政策支持的形式给予社会资本合理的经济补助。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1.加强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
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待遇偏低、数量不足、水平有限等问题制约了医养结合的产业化发展,医养结合产业化发展需要建设一支髙素质的人才队伍。
首先需要增加医养结合产业的人才吸附力,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补贴提升从业人员的薪酬福利,保障其合法权益。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需要在高校、高职高专、中专中增设老年护理等相关专业,构建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医养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对专业毕业生从事医养结合工作。
另一方面,加强对医养结合产业的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增加从业人员老年护理、医疗康复等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另外,需要建立健全配套的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实现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职业资格相接轨。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相关政策体系仍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可执行度。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土地支持、财政支持和投融资政策,提到统筹闲置土地资源、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等。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产业发展需要这些政策提振,需要配套的土地、税收、财政、融资等保障措施尽快到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部口必须分工明确,确定对应的政策执行主体并加强监督、考核。
3.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监管体系
民政部口、卫生部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银监会等部口尽快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明确相关服务供应商的准入口槛和退出机制,建立严格完善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监管体系。
政府及相关部口按相关标准对医养结合养老产业进行全面监管,确保医养结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大力惩治侵害老年人健康、财产等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利益,促进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持续发展。
4.加强宣传,转变养老观念
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推进,因此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宣传,转变老年人传统的养老和消费观念。
在未来需要积极引导老年人接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消费医养结合产品和服务,尝试医养结合公共服务平台,参与多样化的老年文化娱乐活动,享受积极健康愉悦的老年生活。
另一方面,要面向全社会常态化宣传敬老、爱老的观念,引导全社会尊重、关爱老年人,呼吁家人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慰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总结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具有异常广阔的市场前景,采用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未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产业化发展需要统筹全局,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化发展规划,逐步放开养老市场,引入市场竞争和行业监管机制,协调各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起到规范引导作用,确保基本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普惠性,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升级养老观念宣传对于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理想的产业化发展路径下,医养结合公共服务平台、医养结合服务供应主体、医养结合配套服务供应商、医养结合上游产业和政府部门各司其职、良性互动,共同为老年人构建起全面覆盖、优质高效、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