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度、格调 | 汤先生
近日一件事情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和讨论。一位老奶奶抱着自己的年仅一岁的亲孙子坠楼,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极端举措?
不少网友评论可能是生活压力过大导致的。这种过大的生活压力来源就是捆绑式养老的兴起,在这种养老方式下面的老年人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做出某些极端举措。
捆绑式养老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日益充裕的物质生活背后,是成百上千的年轻人拼命工作,熬夜加班换来的。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与长时间的工作时间,让他们不得不牺牲自己陪伴家人的时间,转而把更多的时间都投入工作当中。
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把年轻人的注意更多的限制在了工作方面,对于结婚生子后子女的抚养也是力不从心: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及个体有生理需求满足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方面来说,一直坚持在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除了维持自身的生理需求与,也就是温饱问题,也在慢慢的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子女的出现,年轻人需要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为子女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
二者综合作用下,让他们对于子女的抚育总是力不从心,对于父母的赡养也是有心无力,这种大环境的催生下就兴起了捆绑式养老。
父母在家庭中来照看自己的子女对当下忙于事业和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是最完美的选择。
怀抱所子坠楼的老奶奶,其实也是这种大环境下的表象,长时间缺少子女的关心与关爱,让她不得已对生活产生万般绝望,选择用这种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过度让步的父母,难以满足自身需求
那么在这种捆绑式养老方式下面,必然意味着父母要做出一定的让步和牺牲。
忙于生计的子女,对于父母需求的关注和满足必然也会力不从心,长时间的过度让步过度牺牲,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折磨与煎熬。
这意味着他们不但不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还要以子女的家庭为重心,操持家务,照顾家人。在这个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还要继续辛苦。
有的儿女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在老年的时候生活很难自理,自己总是忙于工作又没有做到赡养父母的义务,就会想着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家里来。
很多时候不管是有心还是无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父母的需求。
尤其是在有了子女以后,他们会把更多的重心转移到对子女需求的满足上。
再加上传统文化下中国的家长总是对于子女的需求尽量去满足,父母的付出和照料在他们看来似乎就是理所应当的。
他们很难去顾及父母的意愿,对于父母的需求他们也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了解。
那么长时间需求被忽视被压抑,那么必然会让自己的父母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老年时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缺少陪伴缺少关爱所引起的。
做出如此极端举措的老人,必然是受到了很多的压力让她产生绝望感,如果自己的子女多一些陪伴与照顾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止悲剧的发生。
不仅是老人需要陪伴,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
对于这个孙子来说,小小年纪便停止在了奶奶的怀抱中,假如自己的父母多加关爱与照顾,很大程度上来说可以制止悲剧的发生。
不仅长时间缺少关爱的老年人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长时间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同样也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以留守儿童为代表的数以万计的没有父母疼爱的孩子,在大山深处看似懂事坚强的他们,心中也有着难以弥补的缺口,父母的关爱是唯一能弥补缺口的良药。
很多留守儿童也会在这种成长环境中形成一系列不合理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甚至是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我们国家和社会对于留守儿童这个问题的关注力度一直是只增不减。
爷爷奶奶虽然也是真心的爱孩子,但是这种爱也无法填补孩子对于父母爱和关注的渴望。
一部讲述心灵成长类的电视剧《会痛的十七岁》通过八个小故事显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电视剧中的女孩都有着一定的家庭缺陷,导致她们小小年纪便出现了一系列性格问题。
很大程度上来说,捆绑式养老就是孩子丢给自己的父母,从孩子的身心发育层面来说,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捆绑式养老不仅让父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也是一个阻碍,很大程度上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可以让孩子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
这同样也是很多忙于生计的年轻人应该注意的现状,孩子与父母都需要理解和关爱。
作者 | 汤先生编辑 | 汤先生参考资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各位看官好,我是汤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让您觉得脸上有光,说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点赞和建议,我都会看,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