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谁来关心日益增长的“空巢青年”-委员建议:为此类人群提供适切的支援措施和配套服务
2021-01-25 06:30  浏览:722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晨报记者 李芹 谢竲

这些年,随着社会各界的关注,“空巢老人”的关心、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建立并完善之中。但随之而来的一组数字却令人无法不注意城市中的另外一批群体——“空巢青年”。他们,离开家庭,独自在大城市里就业和生活,由于多依赖网络的生活,逐渐弱化了其对社会的参与度及归属感。为此,市政协委员、澳门大学城市顾问叶炳权联合其他数名委员,建议对这批青年开展专题研究,从而探讨适切的支援措施和配套服务。

“空巢青年”住进养老院

这是一则在网上引发诸多讨论的现实案例:30多岁的网络技术员古先生未婚独居,是一名资深“空巢青年”。因为身体原因,需要康复理疗,在多番联系后,他入住了重庆的一家养老院。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虽然身边几乎都是与其父母年龄相仿的老年人,但在和他们的相处中,他的心门渐渐打开,不仅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网络购物、网络聊天,还在和老人同吃同住的经历中,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

有人说,古先生逃避现实;有人说,古先生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很酷;还有人说,“空巢青年”的空虚感有时候甚至比“空巢老人”的更甚,渴望融入集体又害怕社交……

今年或升至9200万人

在叶炳权看来,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之后,像古先生这样的“空巢青年”,也应该引起关注。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时间倒退两年,这一数字只有5800万。而根据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可能会上升到9200万人。目前,五分之一的人群分布在深圳、北京、广州和上海。

叶炳权表示,“空巢青年”普遍居住在单身公寓或者合租房,不愿烹饪食材、缺少家庭生活等情感寄托,习惯于网络社交,依赖手机网络解决日常饮食、透过网游娱乐排除孤独感,对社会的参与感与归属感逐渐弱化。

“社会较多讨论的仅是由此衍生的所谓‘孤独经济’、网络商机和虚拟社交感,未有深入探讨如何提升该人群的身心发展、精神卫生和社会参与等需要。”叶炳权认为,长远而言,这不单会影响到个人的心智发展、精神卫生,以及未来的家庭观,个别也容易受网络文化影响,潜移默化地扭曲了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可进行网上心理支持

为此,委员们联名提案,建议首先要对“空巢青年”这一人群特性、生活就业形态、心理卫生状况等进行全面剖析,通过展开专题研究,来探讨适切的支援措施和配套服务。

其次,创设网上辅导。利用信息科技平台去关注独居青年的心理及精神卫生,鼓励院校社会工作或心理学系在教科员督导下建立网上辅导服务,既使青年能获得所需心理支持及转介服务,也让学生及从业人员累积专业经验,有利于日后的服务发展。

“这点尤其重要,‘空巢青年’很多社交、生活需求都在网上解决,所以如何更好利用网络科技平台来服务‘空巢青年’值得好好研究。”

第三,筹建青年公寓。比如试行半公营兼自负盈亏的青年公寓或共享住宿,由市政府提供地方,交付私营企业筹建,委托非营利组织管理。

“以社区模式为‘空巢青年’提供一站式生活支援和辅导服务,又或将部分长者公寓转型为代际共融生活社区,透过沟通接触去提升长幼互助的社会氛围,也间接补充了家庭关爱之情。”叶炳权如此表示。

此外,鼓励企业关注属下离开家庭、独自在大城市就业和生活的青年——通过设立员工生活支援服务,并且筹划组织业余活动,推动员工关心社会事务和服务社区,发挥潜能及建立积极生活观,如更大地发挥青年协助中老年人的数字社会参与、科技护养、公共卫生或灾难的社会支持活动等。

[记者手记]

空巢不空心,青年老年都一样

无论是“空巢老年”还是“空巢青年”,都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客观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对于步入老龄化的社会而言,我们可能更习惯关注“空巢老年”的生活,但在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空巢青年”出现,也让人不得不正视。

正视之,了解之,才能帮助之。人们常说境由心生——所以,巢可以空,心不可以空。

除了青年从自身出发,调整心态、积极融入社会,通过为自己设定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不断地肯定自己,来认可自己的价值。从社会角度来讲,也应该在教育、健康、婚恋、保障等方面,健全与完善服务与政策体系,让更多“空巢青年”更好地完成城市融入与角色变化。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芹/谢竲


发布人:f480****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