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怎样为老人养老到如何服务独角兽企业,从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策略到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建设方向,昨天下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4位政协委员现场发言,为首都多个领域发展建言献策。全体委员到场聆听,北京多个委办局的负责人通过网络在线参会,全程听取政协委员们的建议。
谈助老扶残
以带薪休假等方式减轻家庭养老负担
北京的老龄事业面临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局,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变局。来自民建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秘书长王虹提出,目前北京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应构建超大城市养老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共治机制。具体做法包括:完善家庭照顾者支持机制,以经济补偿、带薪休假、免费培训照护知识等方式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建立老年人需求综合评估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老年人的满意度;打通民政养老服务网络与卫健“分级诊疗”卫生医疗网络,建立养老服务资源的转单转介制度;推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养老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央地、军地养老资源一体化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双向开放。
来自致公党的市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秘书长、市委副主委卢国懿则关注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他指出,北京应该用好2022年冬残奥会的“窗口期”,聚焦难点、堵点、痛点,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进一步优化无障碍设施建设,深化扶残助残意识,营造尊重和关爱残障人士良好社会导向。他建议,修订《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增加公交枢纽、轨道交通、公交站台与周边道路衔接、过街提示音响、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出租车等,以及医疗、教育、文化旅游、应急避险、社区便民服务等内容。
谈产业发展
建立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数据库
北京拥有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势,但制造业集聚效应相对较弱,产业生态有待提升。来自民进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委员、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林丽颖认为,应该推动北京的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发展方向,坚持高端、绿色、智能导向,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保持制造业增加值稳中回升,使得三次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为此要研究高端制造业重大项目计划,压实重点产业区服务企业的责任。同时,通过产业转移、分工协作等形式,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产业共同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特别是在经开区等平原新城地区,盘活利用好现有腾退土地,适当增加工业用地供给,推动新兴产业共同体在雄安新区、京津发展轴、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地协同布局,逐步形成环京城市圈的高端制造业发展带,增强产业布局和市场的黏合度,扩大辐射半径。”林丽颖说。
对于高精尖产业,来自工商联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拉卡拉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孙陶然建议,应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使其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新抓手。
为了进一步扩大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机遇,他建议,一方面,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开展独角兽企业联系服务工作,建立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数据库,及时准确掌握其发展动态,精准定制“一企一策”服务包;同时,多关注、发现潜在独角兽企业,积极开展培育引导。另一方面,要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活力,鼓励支持独角兽等民营企业参与核心技术攻关、应用科学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谈数字经济
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北京要坚持以数字经济为先导,深入实施“五新”政策,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这样的城市怎么建?很多委员和界别提出了建议。来自民革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副主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姚卫海提出,加快推动北京数字贸易发展。
“我们要强化金融开放和支撑,增进与人民银行等部门对接,推动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加快在北京落地,带动北京数字企业发展;对全市公共属性数据资源制定开放计划,通过授权许可等方式,推动公共数据资源供需对接;加强数据跨境流动管理和数字营商环境改革,以数字贸易试验区和北京自贸区为载体,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姚卫海说。
文/本报记者 雷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