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岸云沙
图:来自网络
邻居家老太太因为儿女们养老的问题大哭了两场。天冷了,每到冬季老太太都会来小儿子家里过冬,等到开春,天暖了再回老家。
老太太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相对于一般农村家庭来说,算是条件特别好的了。小儿子与大儿子家都在市里,二儿子在县城工作,两个女儿皆已退休,大女儿家好几套门面房,二女儿退休金一万多。可是说到养老,也难免一言难尽。
老太太八十多岁了,一个人在老家生活,已经很难再自己照顾自己,两个女儿都在帮下一代看孩子,大儿子家住在五层,没有电梯,上不去,二儿子婚姻不太顺利,养老彻底指望不上。
只有小儿子家住的楼房带电梯,兄弟姊妹商量之后,决定让老太太在小儿子家养老,其他各家每家每月出一千块钱,大儿子与大女儿欣然同意,二儿子不能指望,二女儿说拿不起,只肯出五百。由在谁家住的问题一直到养老金的最后落实,老太太哭了几场,打电话给二女儿,要断绝母女关系。
这里面折射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儿女如何养老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年老后如何自养的问题。城里老太太没有这样的后顾之忧,因为她们有退休金。想买什么想吃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因为活得越老越值钱。相比而言,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就没那么轻松了。
其实每次回老家,看到一街两巷,日渐苍老的族人,我心里都挺难过的。农村人的观念还是养儿防老,然而真正能够做到老有所养,安享晚年的却并不是太多。
老家的三奶奶,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孩子多,早些年又赶上计划生育,没少罚款,所以日子过得也并不好。两个儿子都老实,两个儿媳妇却一个比一个抠门。
三爷爷去世大约有二十年了,去世那一年,我大爷回老家去看他,给他买了一只烧鸡,他说:原来烧鸡这么好吃呀。那应该是他这一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了。
三爷爷去世后,三奶奶单吃,要求两个儿子一家兑二百斤粮食,一月五块钱,粮食愿意拿,可就是这五块钱也不肯出。两个儿子家里各住着一排五间的亮堂堂的大瓦房,三奶奶还住着拆街之前留下的两间旧房子,因为临街,四间房子拆掉两间,留着一个旧的房茬子,露着风,门前用稻草搭了一间低矮的厨房,一个人过日子。
现在好歹老年人有了保障,超过六十就可以拿到五十多块钱的养老钱,超过七十可以拿到一百多,总算不用儿子们给兑零花钱了。每次回老家,看到她一个人坐在门前的草房子旁打盹,面无表情,都觉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们家后院的二奶奶,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也是一个人生活,二爷爷去世时,她贴着大儿子家的楼房搭了一间板房,大儿媳妇不让她住。我家二大娘二大爷都去世了,老家里没了人,房子没人住,二奶奶搬去了二大娘家住,在院子里种了一点菜,喂了几只鸡。
她年过七十,就靠着一月一百多的养老钱生活。二儿子想兑钱,她又不让兑,因为老大不给,她怕二儿媳妇觉得偏心,又因为二儿子家的孩子在外地上学,花钱多,负担重,所以她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肯向二儿子伸手。
更多的老年人是活到老,干到老,只要能动,就会一直劳作。因为没有更多的保障,不敢生病,也生不起病。
今天与闺蜜莲心一起去城外挖荠菜,我们还交流这个问题。说到父母们的养老,真的是一言难尽。她的父母,一直到现在还在劳作,做点小生意,打点零工,不是说她们兄弟姊妹们不孝顺,老的有点钱,生个病,住个院,至少也能减轻孩子们的负担。
尽管如此,每次生病住院,也都没少花钱。兄弟姊妹多,各有各的家事,各有各的难处。唯一让我们安心的是,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地为父母创造更好的养老条件。
回头去看,父母一辈的养老,真的不容易。没有积蓄,没有收入,老了之后就要全靠儿女,都说向谁伸手都不如自己有好,儿女们孝顺的话老人的生活还要好过一些,儿女们不孝顺,老人的日子就会艰难很多。
到了我们这一辈,还不是太老,一切还都来得及,就得提早为自己做好养老的准备。无论是生在农村,还是城市,在养好孩子,给孩子做好教育规划之外,还要给自己的养老做好规划,做到未雨绸缪,才能让自己有个高品质的老年生活。
不管你是存银行还是买保险,还是做其他的投资,这都是人至中年的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到了该考虑养老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