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养老潜规则正在多个家庭上演:子女不明说,父母看破不说破
2020-10-30 07:04  浏览:72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文|文儿

“潜规则”一词常有负面含义,但你知道养老也有潜规则吗?

前段时间听闻对面邻居大伯和伯母生气了,我妈还帮忙去劝,结果忙活一番后回来直摇头“老爷子平时看着挺精明,结果还没老太太拎得清!”我问为什么,我妈回答“你大伯听说儿子要装修新房,自己也在兴冲冲选家具,想要一起搬进去呢!”我当时听了不解,房子是大伯给儿子买的,难道不能和儿子住一起吗?我妈笑我“等你到了这年龄,就知道这里面的潜规则了”。


到了老年,还有什么“潜规则”?我当时不明白,但作为育儿编辑,看多了类似事情后发现,还真是这样。

通常来说,养老潜规则有三,子女们一般不明说,父母们也是看破不说破。想要维持大家庭的和谐,一般是以遵守这些潜规则为前提,如果有一方无意打破,整个大家庭的和谐就会因此受影响。


|三大养老“潜规则”

“平时我们别住一起,有事了再来麻烦我”

父母老了很容易起和子女住一起的念头,毕竟一大家子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多好。但要知道,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最佳距离不是同住一个屋檐下,而是“一碗汤”的距离。

什么是“一碗汤”的距离呢?就是在我家做好一碗汤,端到你家里,碗里的汤还不凉,冷热刚好能喝。其实指的是双方不至于离得太远,关怀能够及时送到,但也不是距离太近。

毕竟父母和成了家的子女相处,婆媳或者丈母娘和女婿之间的关系很微妙。若是同住一个屋檐下,因为饮食喜好、卫生习惯或者生活作息而起摩擦,往往会影响感情。

老年人喜欢早睡早起,年轻人偏爱熬夜晚起,他们最反感周末一大早被人敲门叫醒,睡眼惺忪地喝那一碗粥。同住一个屋檐下,就少不了这样的龃龉。

我妈之所以说隔壁大伯“拎不清”,其实指的就是他不懂得和子女隔开物理距离,毕竟“距离产生美”这话在婆媳相处上最适用。


“你竭尽全力给我买房,我欢喜伴你人生下半场”

如今父母竭尽全力给儿子付首付或者全款买房,已经成了子女和父母之间不必言说的“潜规则”。甚至不必儿子开口,父母在儿子还未毕业参加工作时,就开始勒紧裤带努力存钱,想要为儿子的“将来”打算了。

就目前的婚恋市场上看,不想让儿子打光棍,可不就得在婚前备套房。儿子二十来岁的年龄,步入社会工作没几年,哪有可能挣来这几十万,可不得父母提前省吃俭用,甚至搭上自己的退休金和全部积蓄来为儿子打算。

“你给我带娃,我给你养老”

“你负责带娃,我负责养老”,这恐怕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最有“默契”的事情了。父母们退休之后,如果子女(尤其是儿子)还未成家,那可以自在地跳几年广场舞,但若儿子已经结婚生子,就不要指望晚年自由了,先把孙子带大再说。

不然,凭儿子一个人要撑起一个家,养活一个全职妈妈和一个娃,太难了。即便他们真这样做了,对不带娃的父母也是有怨言的。毕竟你不在我最难、最需要人帮忙的时候帮一把,老了病了生活不能自理了,又怎好意思让我费心费力、出钱出人地伺候呢?


|以上养老“潜规则”,谁之过?

我自己就是一名宝妈,在家带娃时总在小区里逛,看到的带娃人士大多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她们当中有欣然前来帮着带娃的,但更多是迫于现实环境,不得不来帮忙的,提起家里的老屋和老伙计们,她们还会一脸神往。有的已经将孙子带到要上初中,在城市住了十几年,还一心想着要回老家去。我不禁想,以上养老“潜规则”,究竟是谁的错?

一方面,我们的城市化正在加快步伐,乡镇在衰落,城市一再扩张。毕业后的年轻人,即便真想回家乡,也苦于没有更多就业机会,只能待在城市。城市里的高房价和被压缩的居住空间,对子女和住在一起的老人来说,又是一重亲情考验。物理距离近了,界限和尺度就难免会被拉近,从而产生龃龉。


再者,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幼儿看管行业的不成熟和不规范,使得很多年轻父母不放心也无实力将娃交给保姆或者其他人照看,看管责任只能转移给体力尚好且又空闲的退休父母。压榨了父母退休后的自由时光,也实在是无奈之选。

【话题讨论:针对以上养老潜规则,你有破解之道吗?】


发布人:5490****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