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能抗拒岁月的磨砺,就像每个人都不能逃避养老这个人生尾端的话题。
都有变老的那一天,养儿真的能防老吗?很多老人都面临着中国式养老的尴尬,心里的期待和现实的桎梏并不相匹配,但只能在无奈中接受现实。
我爸有对高中同学的夫妻,这里称之为兰姨夫妻吧,去年这个时候风风光光请了一桌老同学吃饭。还把家里养了好几年的盆栽送给了我爸,说,去大城市的儿子家养老去了,老家的房子也卖了,以后估计回来的次数少了,这东西也带不走太重了,就送给我爸了。
兰姨夫妻是国企退休,两个人工龄挺长的,退休工资也不低,一个人5000多两个人1万多。之前也有一些积蓄,儿子买房的时候支持了100万的首付,如今因为孙子快读小学了想换个学区房,兰姨夫妻咬咬牙把老家唯一一套自住的住房卖了,卖了70多万,全部贴补给儿子买学区房。
当然,那些老伙伴们也有劝她们的。叶落归根,老家总也得留个窝吧。兰姨则说,儿媳妇快生二胎了,到时候要去帮忙带娃,所以迟早也是要跟着儿子过得,不如趁现在房价还过得去就卖了吧。还能多贴补点给孩子,所谓的他们也是正需要的时候。
所以,几乎是大家一起劝说的力量都阻挡不住实诚的老夫妻想要撞南墙的心,大家只能表面客客气气地祝福他们在大城市多享儿孙福。
前不久正月里我爸又去了老同学聚会,这回兰姨他们也从儿子那边回来了,住在宾馆。本以为他们只是回家过个年,没想到兰姨却为难地说,等过了正月想找个好一点的养老院,还是老家的风土人情比较合适,在大城市里实在住不惯。
正巧他们有个同学的孩子是民政局上班的,就帮忙联系了一家条件还很不错的养老机构,每个人交4000块一个月,还能安排进一个套房。没想到,兰姨夫妻嫌贵,最后选了一个一人2000多的条件一般的养老院。其实4000多也是住得起的,毕竟其他开销也不多,包吃包住的,但是他们大概还是觉得手里余些钱比较踏实吧。
也有人说起兰姨他们为什么选择一年后从儿子的大城市返回老家,那是因为儿媳妇生了二胎叫来自己的妈妈照顾,所以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也容不下那么多人挤一个小套房,还是很有自知的兰姨在单位里本身就是妇女干部,自然还是能看开有所取舍的吧。
也有老同学为他们可惜,要是当初那个房子不卖掉多好,还能继续养盆栽,继续过着悠哉悠哉在院子里喝茶的日子。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民政部数据显示, 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43亿。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很多中国式父母都是为子女奉献了一辈子而忽略了自我的存在,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所以这样的过度牺牲其实并不能换来养老的理所当然,习惯了一味索取的孩子会忘乎所以,完全不懂得感恩。聪明的老年人,要明白养儿不一定能防老,养老还是要靠自己是否有底气、有实力去跟一些残酷的现实对抗。
一、老年人要明白,养儿防老和子女尊敬孝顺父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胡适写给儿子的信,至今让我们深思,他说: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 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作为子女,要孝敬父母;但孝敬父母并不意味着道德绑架,必然把晚年的父母与孩子捆绑在一个空间里才是真正的孝顺。 不要总想着养儿防老,养儿如果就是为了防老,那么养儿就是一场交易而已。
二、老年人要明白,老有所养不如先有个健康的身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就需要从中年开始注意保养自己,积极锻炼好身体,尽量让疾病来得更晚些。一场病,更能考验人性,很多时候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哪怕是自己的子女。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也有其道理所在。为了不给子女添堵,不要总以为自己还年轻,还能够扛事,所以不在意自己的身体,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的和谐,要是身体积累太多负能量就会在某一刻突然崩塌,到时候后悔莫及。
三、老年人要明白,对子女的付出要把握好度,千万要留足自己养老的底气
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要积极储蓄些养老钱,尽量培养自己一项不费体力的可持续的副业收入,为自己的老年生活留足底气。像兰姨夫妻为了子女连最后自己住的地方都没有,这样的付出不可取,因为最终生活还是要一如既往继续下去的,这样会让自己的晚年陷入被动的境地。
总之,说到底,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最终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在年轻时的积攒,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靠自己的好心态,能够把往后余生的每一天都过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