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加入了个养老社区,交15万元管吃管住,机构还会给我分红。”“网上一个投资老师推荐了投资产品,收益率能达30%,很多群友都买了,我也买了10万元。”……如今,老年人已成为重要的金融消费群体,许多“银发族”也开始投资起来。然而近几年,却有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投资产品了解不够、风险意识薄弱等弱点,采取非法手段侵害老年人权益。对此,广大老年人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守好自己的“钱袋子”。案例1住“养老社区”要先交15万元 “我的15万养老钱被骗走了!”近日,家住城阳区的于大爷拨打了早报热线82888000,谈到前几天的被骗经历,他仍然心有余悸。 “退休八年了,返聘后做着一份工作。今年年初生了场重感冒,体力精力大不如前,就决定居家养老,颐养天年。”于大爷说,他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重感冒之后还要吃中药调理,每个月医药费、治疗费总让他犯愁。 “前一阵,我们小区门口有家养老机构上门热情宣传,号称可以花15万元购买一个养老社区的床位,之后就能入住养老社区,不仅管吃管住,还有专业医疗人员,药费也可以由社区承担一大部分。”于大爷说道,这个所谓的养老机构最吸引人的是,住满五年之后,养老社区的盈利可以分给于大爷,如果状态好的话三四年就能回本,而且还是“国家项目”。 “一听就起了兴趣,没几天就签了合同,把积蓄的15万元直接转过去了。”于大爷转款之后就满怀希望等着社区通知自己入住,连行李都收拾好了。结果左等右等,一直没有消息。于大爷前去所谓的养老社区看项目进程,结果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养老床位,再去联系该养老机构,原来的工作人员却换了态度,拿出于大爷签的合同,上面白纸黑字写的是于大爷投资了一个位于东北的木材项目,而且这个木材项目目前属于亏损状态,按照协议于大爷是无法获得退款的。 “当时签协议的时候没仔细看条款,没料到签了一份完全不同的协议,而且之前关于养老社区的事宜,对方工作人员也一点不承认了。 ”于大爷愤怒之下联络律师,在律师提起诉讼之后,该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主动联络于大爷进行了退款,于大爷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不要盲目相信‘国家项目’、‘政策支持’。很多不法分子打着国家的旗号,利用我们对国家的信任,向我们推销所谓国家兜底的产品。老年人在投资之前一定要上网或者让子女帮忙上网查一下是否属实,避免上当。”经手过多起类似案件的山东江河海律师事务所张立文、李铠律师表示,在筛选了项目本身之后,在签约环节一定要小心谨慎,认真阅读合同,注意看合同主体、项目名称、项目里的权利义务,一定要核实合同和宣传里是否一致,避免像于大爷一样,签了不知道什么内容的合同,被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不良机构给骗了。案例2被“高收益”骗走10万元 日前,63岁的李阿姨无意中加入某投资荐股微信群,不断地学习炒股知识,与“老师”们建立信任后,再被拉入“数字货币”投资平台,在“老师”循循诱导下,投入的资金最终跟着“老师”一起失踪。 “加入荐股群前,我感觉自己防诈骗意识挺高的,可在群里待时间长了,最后还是没经得住诱惑,上了高收益的当了。 ”李阿姨说,日前,爱炒股的她被拉入了一个股票推荐群,起初,她看群里都是陌生人,也紧绷了防诈骗的弦。 “一开始,我也不在群里说话,基本就是看看他们议论的股票,然后有时照着他们说的买一买。行情好的时候,也挣了钱。 ”尝到甜头的李阿姨开始慢慢接受群里推荐的股票,紧接着,群里邀请了一位“老师”在群内授课,讲解炒股知识,李阿姨觉得,反正就是听一听,学习点知识,也不至于上当。 “时间一长,紧绷着的神经开始松懈,按照那个‘老师’说的,我的股票时赚时赔,但在投资思想上接受他了。 ”李阿姨说,后来一波低迷行情,她手中的股票亏损了一两万元,这让她有些着急。也正在此时,“老师”在授课中告知李阿姨,股票近期形势不好,无法挣钱,可以尝试数字货币投资,该项目高收益高回报,说不定能达到30%的收益,几天便可以把股票亏损的钱赚回来。 “对方说,这是个新鲜投资事物,能赚着钱。我之前也听说过数字货币,觉得新鲜,就跟着进入了他们的平台。 ”李阿姨说,该投资平台是外币交易,交易的资金先转给“中间人”,再由“中间人”兑换成美元充进李阿姨的账户。 “投资了10万元,投了之后不久,我在群里说想使用资金,接着就被踢出群了。”李阿姨说,群里的“老师”“群友”一瞬间都失联了,将自己拉黑,10万元就这么稀里糊涂没了。 “群里那些人,有的是‘上海’的,有的是‘广州’的,看着全国各地都有,实则真假难辨,可能都是骗子和托。那个‘数字货币’的平台,肯定是骗子自己搭建的假平台。 ”李女士坦言,此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受骗的案例,也警醒自己要小心,可如今,自己也被高收益冲昏了头脑,落入了骗子的圈套。 随着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概念火爆,近来各种骗局打着所谓“虚拟投资平台”的幌子涌入市场,并宣称“高收益”来诱导受害者跌入投资陷阱。山东江河海律师事务所的张立文律师表示,不要盲目相信高利率、高回报,也不要被赠品和附赠服务给吸引。明显过高的收益是很多不法分子抛出的诱饵,在骗到钱款后不法分子可能直接卷款逃走,不再还本付息了。警惕投资养老“套路”提早防备 如今,投资养老骗局都有什么套路呢? “不法分子通常利用老年人对投资产品了解不够、风险意识薄弱等弱点,抓住老年人的特点设计骗局。 ”青岛市银行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常见的“套路”里,一是利用老年人寻求养老保障、对集资诈骗认识不足的心态,打着投资养老、销售老年产品等旗号,经常出现在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如公园、超市、小区等,不断向老年人群灌输金融养老、新型投资等概念。 不法分子还会利用小恩小惠博得老年人好感,降低老人警惕性,通过组织旅游、参观、讲座、赠送礼品等手段,有意博取老年人信任和好感,等老年人降低警惕后,趁机对其道德绑架、虚假宣传,最终目的是骗取老年人钱财。 除此之外,抛出高回报承诺吸引老年人,不法分子惯用承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预定养老服务等说辞,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养老服务”项目,收费名目五花八门,如“贵宾卡”“会员费”“预付费”等。获得资金后运作、流向不透明,没有能力提供所承诺的养老服务,有很高的集资卷款跑路风险。牢记老年人投资“四看三思等一夜” 记者从青岛市银行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获悉,老年人投资最好先学会“四看三思等一夜”。 四看。一看融资合法性,除了看是否取得企业营业执照,还要看是否取得相关金融牌照或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二看宣传内容,看宣传中是否含有或暗示“有担保、无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等内容;三看经营模式,有没有实体项目,项目真实性、资金的投向去向、获取利润的方式等;四看参与集资主体,是不是主要面向老年人等特定群体。 三思。一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该产品及市场行情;二思产品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三思自身经济实力是否具备抗风险能力。 等一夜。遇到相关投资集资类宣传,一定要避免头脑发热,先征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见,拖延一晚再决定。不要盲目相信造势宣传、熟人介绍、专家推荐,不要被“高利益”诱惑,盲目投资。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博文
本文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