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视台《房产零距离》消息,昨天,我们为大家述说了城西科创大走廊怎么建,20个未来社区都有哪些?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今天,我们接着请专家说说在未来社区的建设中,存在哪些现状问题?又该如何去破解呢?
社区建设都有规定的算法
导致很多社区“千篇一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人的居住质量不断改善,同时居住环境也在不断提高。城市的日照、容积率、建筑密度等,一直都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在社区建设前,政府已经在规划用地时就用各种算法定好了指标。
就因为这些标准,开发商则根据指标去建造,导致很多社区“千篇一律”,在之后未来社区的建设上要打破这一规律。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产业化分院副院长 宋兵表示,未来社区的建设千万不能定义成居住用地,而需要定义成复合用地。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任杰同时也表示,因为之前打造的邻里中心一直是以指标的方式给开发商提要求,导致建造出来的社区和实际体验上有差距。
专家们表示,打破“千篇一律”,打造出下变上、前变后,所谓的“烟火气”的城市生活,才是未来社区真正的目标。
如何打破建设瓶颈?新加坡经验值得参考
为了打破这样的建设瓶颈,两位专家也是给出了多个城市在社区规划上的经验,尤其是新加坡。
榜鹅绿洲台:HDB称为“新一代邻里中心”
2019年建成的星加坡首个新一代邻里中心作,总建筑面积为2.7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包含了1.8万平方米的公共花园,游戏空间、体育馆、零售设施餐馆和学习空间,以及一个0.9万平方米的综合诊疗所,真正实现站式的邻里服务。
新加坡的邻里中心到底成功在哪?
1.一切以人民便利为出发点
邻里中心的诞生就是为了方便大家的生活。一切以人民为出发点,生活环境当然没的说。
它们主要分布在政府祖屋区内,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配套服务,比如:完善的商业、服务、娱乐等生活配套,还有购物中心。
新一代的邻里中心还增设了教育和医疗设施,比如绿洲台的托儿所和大型综合诊所。在一楼还建设了相当“广阔”的社区广场,有近900平方米,方便居民组织各种活动。真的贴心至极了!
随处可见的绿化带,不仅有跳广场舞和溜娃的好去处,还大大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空气质量非常好。
2.商业与生活完美结合
邻里中心把既有商业和服务设施集于其中,缩短了这些设施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又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做到了即便民、利民,又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最新的绿洲台还推出了为年轻人创业服务的开放式店面,创业者可以申请低廉的租金在这里进行经营尝试。
邻里中心也是政府调控下的商业行为,在政府的支持下,邻里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文化体育、生活福利等服务。
这种不断完善的商业组合,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这绝对是一次商业与生活完美结合的成功案例~
海军部村庄:新加坡的垂直绿化
被称为未来公共住房的典范”,紧邻和军部地铁站,用地09公顷,限高45米,是集养老公寓。医疗康养、托幼、老年娱乐、商业、小版中心、广场为一体的养老型邻里综合体。
项目中100%返还绿化率及1.2英亩的软景观设计为整个社区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生态感官体验,生物友好型景观策略在此项目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社区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积极响应了水敏感城市设计理念。未来这个独特的空间将作为一个模范式社区福祉,培养更多的年轻人的同时保证老龄化人口可以拥有更为优雅的生活方式。
该项目采用分层的“三明治”方法。设计了一个“垂直甘榜(村)”,下层为公共广场,中层为医疗中心,上层为老年公寓的社区公园。
景观被设计成绿色和蓝色基础设施层,融入建筑物,将居民与当今高度密集化的城市环境中的历史“甘榜”乡村精神联系起来。
此外,它致力于将收集,清洁和回收的雨水用于非家庭用途的灌溉和水景配置。
通过水敏城市设计,大部分的雨水在从建筑顶端流向下层的过程中被收集和过滤,然后重力流向中间层。过滤后的水以及来自两个塔顶的直接径流水量足以维持连续三天的植物灌溉和回补两个生态池。
可以说,海军部社区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很好范例。
国外其他社区建设上各有特色
西班牙的巴塞罗那
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巴塞罗那,做出了一项宏伟的计划,希望以此来夺回城市的空间。巴塞罗那启动了一项名为超级街区(superblocks)的计划。把城市分成一个个小九宫格式的小城寨,城寨内部减少机动车的行驶。
东京的新宿
新宿是日本东京国际大都市的一个副中心,是国际上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成功典型之一。也是新宿是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里既有娱乐一区街,又有办公一区街,无论白天黑夜,都很热闹。新宿不同街区拥有不同的性格,日本的设计师研究如果街道宽度不超过21米,原因是人就看不到对面的点就没有交往的欲求。
同时,新宿利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及人行天桥等步行回路的设计,将交通枢纽带来的分割效应减小到最低程度。
丹麦的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连续被国际自行车联盟评为“自行车之城”。哥本哈根居民中选择自行车出行的人口占比达50%,骑行距离达120万公里,几乎是通过地铁出行距离的两倍。
在哥本哈根市中心,自行车的数量(56万)比市民的数量(52万)还多。在世界最繁忙的自行车道——哥本哈根的路易斯女王桥,每天有3.6万个骑行者通过。
对于城市原始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代表性的空间采取了尽可能保留或结构与功能简单改造的方式,来使旧的海港区域焕发新的活力。
以哥本哈根新港步行街为例,中世界建筑底层被改为商业和餐饮用途,展现了别具一格的街区风情。因为街道很宽,政府大力建棚子,聚人气,你看多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