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我一直关心着两类人:长者和残疾人。”顺德大良街道升平社区退休干部罗少卿告诉记者,她为这两大群体“安了一个新家”——幸福家庭服务长者日托中心,在健全居家养老体系、帮扶残疾人就业等方面进行新探索。
01:04
“阳光慈善,聚爱凤城”,从成立佛山第一家“爱心超市”,到“试水”长者爱心送餐服务,推出全市首个长者平安钟服务系统……罗少卿不忘初心,始终扎根基层一线,瞄准村居发展“痛点”,助力改善民生。
罗少卿
10月25日是重阳节,广州日报记者兵分多路,探访凤城长者达人。
从零开始
创新居家养老为长者送爱心餐
大良,是顺德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新桂北路金桂中心,地处城区“黄金地段”;幸福家庭服务长者日托中心(以下简称“长者日托中心”)自2013年正式成立后,一直栖居于此。
记者探营发现,这里有康复理疗室、阅览室、舞蹈室、多功能室等;开设经络班、插花班、烹饪班、书法班等,举办多种素质拓展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我曾走遍大良,发现这里最符合要求;这里不仅交通便利,还有无障碍通道等,设施完善,这样的环境对长者和残疾人十分友好。”长者日托中心负责人罗少卿介绍,尽管场地的月租金高达30000多元,但令她牵挂的是,如何创造更好的条件惠及长者和残疾人。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罗少卿曾长期在社区一线工作,对基层工作有深入了解和认识;她也曾担任顺德区人大代表,为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发声,提交的议案和建议被采纳。
乐于助人、勤于探索、精于实干,是植根于罗少卿心中的优秀品质。早在1998年,时任升平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的罗少卿被委以重任,“当时,政府让我牵头做居家养老项目,但还没有先例。”她回忆称,“当时主要是为困难长者提供上门清洁、谈心疏导、看病等服务,以政府为主导。”
这样的模式在当时具有前瞻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日益增多,如何让居家养老模式惠及更多人?抱着为长者做实事的想法,退休后的罗少卿继续深耕基层。她回忆称,一家大公司曾抛来“橄榄枝”,邀请她担任经理,但最终被她婉拒。
“我当时(2011年)想,能否为长者提供爱心送餐服务,解决困难长者吃饭难题。”退休后的罗少卿,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专注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考虑到资金问题,我当时决定先在10户人家中‘试水’,结果很成功。”罗少卿表示,这是长者日托中心提供爱心送餐服务的雏形。后来,通过争取,该项目获得了顺德区“众创共善”计划的资金支持。
“这个项目从无到有,我一直不断自我施压,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罗少卿说,目前,团队主动扩大了爱心送餐项目中“阳光厨房”的规模,目前可满足500~800名长者的用餐需求。
牵线搭桥
十余年带动社会筹资超千万元
经过八年的探索,目前,长者日托中心的发展步入正轨。令罗少卿感触的是,这里正成为服务长者的“家”。
“很多老年人在这里得到了改变。”罗少卿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女性长者,她的丈夫突然离世,夫妻俩的感情很深,虽然他们有子女,但子女忙于工作,没能让母亲从过度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后来,在长者日托中心的帮助下,这位长者逐渐摆脱了悲伤情绪,更加积极乐观面对生活。此外,她还发现,“有些长者以前要家人接送往返,如今可以自己乘坐公交,生活状态大有改观。”看着老年人的点滴改变,罗少卿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记者在长者日托中心看到,老年人在活动室里打乒乓球、打桥牌,坐在按摩椅上休息;面对记者的镜头,他们比画出剪刀手,满脸笑意。看着这样的情景,在一旁的罗少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实际上,长者日托中心的发展非一蹴而就。项目要坚持,贵在可持续。项目运营之初,资金是最大的缺口,除了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外,罗少卿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包括香港乡亲、慈善会等。“虽然我年纪大,但头脑没老。”罗少卿坦言,从2004年在顺德大良成立佛山第一家“爱心超市”至今,她发动社会力量筹资超过1000万元。她还善用新的渠道筹集善款,如参加“9·9公益日”等。
令罗少卿感动的是,2012年,顺商公益基金会在考察了她所运营的居家养老项目后,觉得有意义,当即补上了彼时项目30万元的资金缺口。据其介绍,从2013年开始,顺商基金会每月资助6万元,至今从未中断。现在,长者爱心送餐服务每月超200户,并重点关注无人照顾的长者。
除了心怀感恩,罗少卿还坚持对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进行登记、跟进和公示等,“有心人无条件支持,我们有义务告诉他们,这笔钱是怎么花的,做到公开透明。”
在长者服务过程,罗少卿也在思考,如何让残疾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从2016年开始,该中心还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包括心理辅导、日托、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等,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据介绍,目前该中心已助力2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罗少卿深谙此理。她表示,长者日托中心的发展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令她感动的是,“有些人辞掉了在社区的工作,来到这里工作,为服务更多人出力。”
关注:
探索可复制可推广模式
惠及更多有需要帮助的人
扎根大良,服务全区,这是退休干部罗少卿的担当,她认为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据介绍,2013年幸福家庭服务长者日托中心正式成立,目前该中心有长者156人,残疾人60名;放眼全顺德,该项目发展模式已被推广至勒流、北滘、杏坛等镇街,受惠人数超过800人。
在罗少卿看来,做好长者服务,仅有一个长者日托中心是不够的,她还希望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让更多的人受惠,“为长者和残疾人提供‘另一个家’”。
纵观罗少卿的成长和职业发展生涯,她始终与基层一线保持紧密联系。“我一生有三个理想,一是医生,二是警察,三是在居委会任职。”前两个虽未能如愿,但因机缘巧合,罗少卿自1979年起进入居委会任职,“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与居民打交道,真切了解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很值得!”
退休前,在担任升平社区党委书记时,罗少卿有一个习惯,“我的办公室设在社区服务大厅一楼,有群众来反映诉求,我第一时间掌握情况,我对社区有很深的感情。”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论是2004年探索的“爱心超市”,2011年探索的长者爱心送餐服务,还是2019年探索的长者平安钟服务等,罗少卿初心不变:她坚守基层、服务基层;破解基层痛点,服务社区居民;未来,她还将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王名润、黄子宁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黄子宁、王名润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王名润、黄子宁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