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项最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关系到老百姓的晚年生活与切身利益。按照目前国家实施政策,累计缴纳满15年养老保险方可在60岁退休之后每个月固定领取一笔养老金,而2020年城乡居民养老金实现“16连涨”对于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
依照“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原则,养老保险缴费标准高,每个月缴费金额多,则退休后领到手的养老金就多,反之则少。因此,多缴纳养老保险=多享受相应的养老福利,有不少专家也建议年轻人应该多多参与养老保险的缴纳,以确保其晚年最基础的经济生活。
然而,在养老金逐渐成为人们晚年生活最基础、最坚实的保障时,有越来越多的人却因为自身的一些原因而导致无法正常领取养老金。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到了退休可领养老金的年纪,如果领取不到养老金,那么不就等于养老保险白白缴纳了15年吗?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来看接下来的内容。
一般而言,在正常参保的情况下,出现下述这2种情况的人可能会领取不到养老金,需要到当地的社保部门进行处理,以便养老金正常发放。
①尚未进行养老资格认证的人
如今,不少地方要求在领取养老金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身份认证,依照国家规定,如若老人没有及时进行身份资格认证的话,则会暂停发放养老金。
②社保卡金融功能没有激活的人
目前,社保卡都具备金融功能,与银行卡类似。一般来说,国家社保部门会通过这张卡来存储与发放养老金。然而,如若社保卡的金融功能没有激活的话,养老金也会暂时停发,只有待社保卡的金融功能激活之后,养老金才会如期到账。
而事实上,除了上述提及的这两类人之外,还有2类人也是无法正常领取养老金的。
①尚处在服刑期间的人
国家规定,尚处于服刑期或者劳动教养期间的人,不具备领取养老金的资格,此时养老金会处于“冻结”状态,待刑满释放之后,养老金账户“解封”方可正常领取,享受养老待遇。
②失踪超6个月或户口已申请注销的人
目前,国家之所以要落实养老资格认定,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养老金的恶意流失。按照当前国家规定,自退休即日起,一直到去世为止,养老金可以一直领取。而一旦失踪超6个月或户口已申请注销,则养老金发放机构有权停发或暂时停止发放养老金。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按照缴纳养老保险并非意味着养老金就能准时到账,养老资格认定、社保卡金融功能激活等等事项还是一定要注意的!否则,养老金不能到账,养老保险的钱也就等于白交了!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