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毋庸置疑的,甚至不夸张的说,宁愿自己吃苦受罪,也生怕自己孩子有丁点的伤害或不痛快,可在生活中虽然不是全部,但的确有个例存在。
小区的王奶奶,退休后搬来和儿子儿媳一起住,有时候小夫妻上班,她自己在家带孙子,邻居老太太很多,所以常常一起跳跳广场舞聊聊天,而小孙子每次撒娇说要吃这要那时,老太太都会说“一会你妈(爸)就下班了,找你妈(爸)去要”,不会倒贴一分钱给这个家里。
也算是人以群分,其中一位儿女双全的老大爷更是特立独行,他没有和子女住,整天逛街跳舞喝红酒,小日子特别有仪式感,到了儿子家,海鲜是必须帮其准备的,只不过自己从不出钱。儿子养了很多宠物,他帮忙打扫,还会收取相应的劳务报酬,结果本来说好的劳务费1500元,每天清理下猫砂,扫扫地,结果变成每周一次,搞的房间里总是臭气熏天,还要儿媳下了夜班继续加工处理。但就这样,老人还不满意,说现在物价上涨了,“工资”也得涨,说需要2000元才继续帮忙打理……
老人为孩子付出,我们暂且不论该与不该,那都会是爱之心切的一种本能,但为什么如今很多老人开启了反讨要模式呢?当然在这里并没有批判的意思,老人辛苦一生,孝顺是应该的,让他们想想清福也无可厚非,只是大家来分析下,究竟出于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类型老人?
01天生啃子族
不论是《欢乐颂》中樊胜美的父母,还是《安家》里房似锦的妈妈,重男轻女之下,会吸干女儿的血去供养自己不争气的儿子,其实现实生活中同样会这样,虽都是自己的孩子,但手指都不一样长,难免有偏心的概率。
因此可能是啃女,也可能是啃子,那只是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范围,让另一个孩子间接帮自己照顾最疼爱的人。多少会有些不公和悲哀,但不论怎么说,父母退休后不仅不贴补儿女,反而会各种榨取子女的钱,那么必定有他想接济的另一个人。
02细节伤了老人心
都说有狠心的儿女,没有狠心的爹娘,其实只不过是伤得不够深罢了,儿女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在面对另一半和自己父母关系时,若处理不当,就可能伤害其中一方的心。
我们自身觉得是就事论事,可能在父母心中已经定义自己养了白眼狼,完全偏袒自己的媳妇(丈夫),就会彻底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爱有些不值。
凡事都有根源,看似表面恶劣的态度,都可能有不为外人所知的根源诱因。也因此,不要急着怪父母吝啬狠心,可能在当初被忽略的细节小事上,子女先让他们伤了心所造成。
尤其人越老,越小孩子气,包容不纵容,关心,不偏袒,用宽容的心,给他们最舒适的养老环境,也是一种最温和的孝顺方式。
03对儿女的另一半有意见,保持经济,是为自己积攒保障
不论儿女多好,又或者品性多善良,如果在老人眼中识别下,自己的儿媳(女婿)是一个不可靠的人,那么就不敢倾尽所有去帮扶,因为日子不是自己孩子一个人的,还有一个"外人"。
而"外人"二字是一个无奈的残酷现实,因为不论相处多好,孩子的另一半永远不可能如血亲一般相互信任。防备外人是本能,以至于老人不可能破釜沉舟的再去花自己的钱倒贴儿女小家庭的日子。
可能是本身人性让老人识别出的风险,也可能只是情商低不懂得与别人家父母相处,因此老人不敢赌注自己的晚年,从而自己积谷防饥,未来自己最起码还有救命钱,这是一份精神保险,也可以成为危机时期的周转资金。
04天性自私,只顾自己
就像很多新闻让座的老人事件,并不是老人坏,而是坏人变老了,人都有自己的特质,父母角色同样存在个例,那就是他们永远只爱自己,先保存自己,再去关注其他人,甚至不过问身边人,我们统称这类人为自私自利的人。
因此排除以上原因,很可能是源于天性如此。但站在旁观者角度,又或者说更多体谅老人父母的角色下来说,对于父母本身,可能这样性格的人会活得更幸福,因为爱是会让人疲惫的,一个心中对孩子充满爱的父母,除了焦虑就是亏欠,总觉得自己委屈了孩子,不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是的,爱也会让人痛苦,因为在意,所以内心不安。
父母总会说:只要你们过好了,我们就放心、开心。但那份割舍与隐忍下,会把全部的精力都以子女为中心,而自私一点的父母,或者在旁观者,甚至子女当中是不被接受的,但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在某种角度上,未尝不是一件庆幸。
人最幸福的莫过于自己年纪大了,父母依旧还健康在身边,而一个爱太满,心思太重,凡事给儿女当牛做马的父母,健康反而更堪忧,这并没有说‘自私=长寿’的意思,而是凡事再坏,也会有其丁点可取之处。
而那个退了休不仅不补贴子女,还要反啃子女族的老人,也存在只爱自己的自私因素。
文/感情中转站
人生孤单,有我相伴,你有什么情绪压力,情感问题,又或者不同的个人观点,私信我,我来帮你一起找到相对最佳的处理方式解决问题。#感恩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