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这个县数十名民办教师办理“退休”手续,明年开始享受养老金待遇
2020-12-02 13:22  浏览:12327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近日,地处湖南东北部的山区大县平江县又有60多名上世纪70年代到八十年代担任过民办教师职务的老教师到县社保站办理了“退休”手续,从明年开始领取养老金待遇。至此,该县困扰多年的民办教师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大部分老师对政府的关怀表示满意。

当年的学校(jieyongminju)

平江地处湘赣边界,是一个山区大县,也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由于地处偏僻,资源贫乏,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该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对民办教师的处境非常同情。多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为民办教师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办法。通过“转正”一批,安置一批,“退休”一批等方式,让大部分民办教师的遗留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数年前,该县有关领导多次跑省市有关部门争取指标,对从事过民办教师工作的老师进行安置,是尊师重教的典范。

民办教师是存在于特殊年代的一个特殊群体。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国家人口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的规模逐年增大,但仅凭师范小学校的师资培训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为了不影响青年一代的教育,国家就从初中和高中毕业的青年中招聘一大批人员,通过短期培训或边教边学的方式进入教师队伍。这部分人员不享受国家财政工资,其待遇由乡镇人民政府通过征收教育附加费的形式解决待遇问题,称之为民办教师。但民办教师与代课教师性质不同,民办教师在县级教育部门有人事档案,属于教师编制,只是不拿县财政工资。代课教师则县教育部门没有人档案,由学校临时聘用。

上世纪60到90年代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特别是60年代到70年代,农村几乎没有几所像样的学校,而且一个老师坚守的教学点特别多,这些教学点大多设在偏远的山村,山高路陡,人烟稀少。一般几十户人家分散在多个山头上,每两户人家鸡犬之声相闻,但相互串门走起路来却要数个小时。教学点往往就选在数十户人家相聚最为集中的地点。不少学校还是借用当地的民居,有的甚至是破庙,这些被招聘的民办教师大多是在这样的“学校”里从事教育工作。

不少学校的房子由于是古老的民居或是破庙,墙壁陈旧,年久失修,碰上下雨天气,房子里,“教室”里到处都是从房顶上漏下的黑色的雨水,大雨天老师的办用品,铺盖都会被淋湿。有时还担心生怕大雨将房子淋倒,危及学生的安全。

在这样的学校工作是比较孤单寂寞的,白天有孩子在时还没有什么,要是到了晚上,一个人守着这么一座孤城,伴随自己的是屋外呼呼的风声和猫头鹰、野兽的叫声,令人感到凄凉可怕。

这个时候的生活非常困难,物质非常匮乏,老师办公用的粉笔,墨水,备课本等都要省着用,一瓶红墨水要用上半年,要是不小心弄破了,往往要可惜半天。扫教室用的扫把、茜斗都要交代学生专人管理,生怕弄坏了,因为办公费很有限,每学期若要购第二次就得老师自己掏钱。

民办教师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在山区,几乎所有的小学都是复式班,一个教室几十个孩子读不同年级的课本,至少是两个年级坐在一起,教师授课的方式是动静结合,讲一个年级的课,就安排另外年级的学生做作业,每节课动静搭配至少要安排两轮循环,即动-静、动-静,教师的每一节备课,都要根据一个教室所教学生的年级按动静搭配的方式将备课纸竖折成几行,备课时按照课堂穿插教学的流程有序备课,两个年级的还好一些,碰上三个年级或是四个年级的复式班备课就安排动静搭配都要费一番心思。

教师一般每天早上8点进教室指导学生早读,早读下课后是上午三节正课,下午两节正课,语文、数学、思品、体育等课程都是一人包干,从上午8点进教室到下午4点半放学,教师全天都无法离开教室,山区学生上学路途都比较远,学生大部分在校中餐,这个时候老师就是炊事员,要负责帮学生蒸好饭。一般是上午第二节下课,老师将学生从家里拿来的饭缽在蒸笼里有序放置好,放好水,安排大一点的学生烧火,老师在第三节课就利用上课的空隙再过来看两次,防止火力不足或是烧火过头。蒸饭做菜烧的柴一般都是老师带着大一点的学生从学校附近的山上捡来的,老师也在学校旁边种些菜。有些学校还有村上安排的“学农基地”。

白天整天都忙在教室里,上课和辅导学生,备课和批改作业就安排在晚上,当备好一天的课程(至少每天要备一节语文课和一节数学课),批改完一天的作业,一般是晚上10点以后,很多老师还要自学中师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待遇比现在还要低得很。60年代到70年代,老师都是拿“工分”每个学期一般是1500分左右的“工分”公社“教育革命委员会”将每个民办教师的工分以“调工”的形式签好字条,盖上公章交到生产队(最小的集体单位,那是农村集体组织分为公社、大队、生产队,名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再根据这一年的总收入除以总工分得到每一分工多少钱。一般每10分工能得到6角钱左右,每个学期的收入也就是100多元人民币,不过这个时候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大米每斤0.12元,猪肉每斤0.75元,棉布每尺0.35元,这就是报酬。改革开放后,农村开始实行责任制,民办教师的工资又乡镇统筹,每名民办教师由县财政每月补助6元生活费,每学期的工资在2000元左右。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这些民办教师就是这样,凭着一腔热血、一颗红心在偏远的山村小学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尽管工作环境艰苦,工作任务繁重,生活待遇微薄,但他们却毫无怨言。不少教师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山乡学校里度过他们美好的青春。一位老师写的诗笔者记不全,但还记得其中的几句是这样的:“杉皮当瓦土筑墙,三餐薯丝是正粮。一盏油灯批作业,两行热汗洒山岗。只要学生成大器,为师苦累又何妨。”

“民办教师”,一个快要进入历史博物馆的时代产物,一个即将写入中华词典并慢慢让后人陌生的词语,所传递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情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诗人李商隐早就为他们写好了碑文。

民办教师,在他们晶莹剔透的心中,除了装着对学生无私的爱,装着对教育的一往情深,还装着一样东西,就是“转正”成为公办教师的愿望。历史忽悠了他们,这是他们终生的遗憾。


发布人:2a76****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