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单位聚餐,原本是团队氛围担当的同事老周,这次却一反常态地缩在角落里,一个人喝闷酒。
“怎么了老周,愁眉苦脸的。 ”我关切地问。
老周开始没说话,等喝干了手中的半杯酒,才告诉我。上个月,他回了趟老家,亲自为他爸办了手续,送他进了当地的养老院。
“老爷子满脸的不情愿,还和我大吵了一架。我母亲听了这事,也骂我,说她生了我,到头来却把他们扔下不管了。周围亲戚传得更绝,说这是我媳妇出的主意,怕老两口以后病倒了给他们惹麻烦。可真实情况又有谁知道呢?”老周边喝边发着牢骚。
我知道什么是真实情况:今年四十出头的老周,家里两个孩子正准备大学,父亲身体不好,多年的高血压糖尿病。母亲还有轻微的老年痴呆,这几年还有加重的趋势,生活不仅不能自理,还要父亲照顾。两家人又不在一座城市,每隔一段时间,老周就像候鸟一样,来回奔波。几年下来,老周的头发白了一半。
就这样,深思熟虑之后,老周将二老送到了养老院。
像老周这样的情况,在中年人身上真的很普遍:自己已入不惑,时间精力上都大不如以前,却要同时面对两方面的压力:赚钱养家的责任和赡养日渐老去的父母。更可怕的是,他们自身也在变老。
老周的口头禅是:我现在可不能倒下,一旦我撑不住了,两家人都垮了。
这大概就是所谓中国式养老的困局:当子女和父辈都一同变老,且时间和金钱都不站在自己这边的情况下,能够安享晚年的依仗到底是什么?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每个人必将经历的过程——变老开始说起。
01.“当你老了,走不动了”:进入老年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一首歌叫《当你老了》,歌词很美: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歌词描述的老年生活很安详:围炉小憩,追忆往昔似水年华。 但真正步入老年之后,所要面对的却远不止这些。
相较于青年、中年等其他人生阶段,老年阶段的一大特点就是长度不确定,根据每个人的状况,从60岁到100多岁都很可能。而这一不确定性,为老年生活带来很多不一样的风景。
第一个风景:人生路上的陪伴者越来越少
很多人都知道,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热闹:平时三五成群跳广场舞风雨无阻,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棋牌室永远人头攒动,过年过节的时候最希望的就是一大家人热热闹闹。
有人说,人越老反倒越回去了,像个孩子。实际情况却是,随着时间的拉长,人生中前半段曾经陪伴过你的人都逐渐退场了,包括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最终,连老伴也走了,只剩下自己一个。孤独成了常态,偶尔的热闹成了不可多得的欢乐消遣时光。
第二个风景:得到的社会关注越来越少
随着年龄变大,身体上的小毛小病不断累积,活动能力也渐渐变差了,有时候连上下楼梯都困难。以往的社交圈维护起来也变得颇为费力。很快的,因为长期的缺席,你就渐渐被周围人所淡忘了,得到的关注自然也越来越少。
有个朋友曾经和我聊起他父亲遇到的一则小事:他父亲的一个老同学前年去世了,他给远在北京的当年的老班长报丧,没想到对方已经逝世半年多了。
唐代诗人元稹对此感触颇深,有诗云:
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间
步入老年就像一场冬眠,与外界的联系日渐稀薄,最后走向永不苏醒的终点。
第三个风景:前方路段险象频发
如果将人生比作一段自驾旅程的话,前半段车况路况均不错,即使走岔了,也有机会及时纠正。就算是方向错了,也总有弥补的空间。但一旦到了老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原本开阔平坦的路成了羊肠小道,车况也很差,漏油抛锚是常有的事。
可不是吗?心梗、脑梗、高血压、糖尿病,谁到了老年,没和这些慢性病打过交道呢?车已然是破车,又不能以旧换新,只能不断的返厂维修,对付了事。而且路上的详情还不少,侥幸躲过一个,未必就能逃过下一个,总之是没完没了。
02.不想老、不敢老:关于养老问题两代人的视角
根据人民网发布的统计数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就开始加快。预计到204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
一个老年化的社会真的要来了。
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进入老年行列。日渐年迈多病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父母,靠谁来赡养,如果子女靠不住有没有其他选项?另一方面,面对父母、家庭和事业的三方压力,正值中年的子女到底该如何应处?
父母:不想老,老年生活的体面无从谈起
关于老年人的心态,有人说过这样一句精妙的话:
五十岁时,你开始厌倦世界;六十岁时,却是世界厌倦了你。
老年人的内心世界是异常敏感的,他们从青春壮年中走来,对于自己那时的成就依旧保留着记忆,对于衰老,他们讳莫如深。直到遭受一场严重的打击之后,他们才会被迫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依靠自身已无法继续生活,由谁养老是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县城的老师,老伴死了很多年,身患疾病,无人可诉,内心很孤独,但儿子业已成家,住的又很远。老人不忍心打扰,就留下一封信:“如果没什么事,妈就先去死了·····”
震惊之余,也能约莫体会到当今老人对于养老问题的感受:主观上不想老,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不愿麻烦子女。“百病床前无孝子”,在长时间的照料中,子女失去的是耐心,而父母失去的则是老年生活的体面。
子女:不敢老,人到中年只能咬牙硬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父母也都步入老年。曾经独享父母关爱的他们,现在也成了父母唯一的依靠。面对养老问题,他们艳羡的看着那些非独家庭,原因无他, 毕竟子女多一点,每个人分担的就会相对少一点。
有人会认为他们不孝顺,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拈轻怕重。但大多数人都和同事老周一样,并非要逃避,只是因为被家庭、工作、身体等各方面因素牵扯住,不能面面俱到。
过年给老同学周皓发祝福微信,顺便寒暄了两句,当问到最近过得怎么样时,他回了一句:“不怎么样,整天忙着我妈的事。”
他母亲年前出门买菜时,出了车祸,虽然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没什么大碍,但从此之后,身体就这不舒服,那不舒服。周皓不得已,在临近过年的时候厚着脸皮和单位主管请了半个月假回家照顾她。
“这段时间照顾我妈思想高度紧张,看她不舒服,我也吃不下睡不着。”周皓告诉我,经过这件事后,自己越发不敢变老,也越怕变老。“因为一旦变老了,很多事都做不了了,还只会麻烦其他人。”
“未来怎么办呢?”
“先对付着过吧。”他感叹道。
这大概就是现在子女面对养老问题的缩影:自己不敢老,因为还有一个比自己更老的父母要照顾。一切都必须小心翼翼,稍有差池,便可能全线崩溃。至于生活质量什么的,已无暇顾及——对付着过吧,要啥自行车啊。
03.养儿防老、以房养老······中国式养老困境该如何破局
对于如何养老,老一辈人早就给出了答案:养儿防老。在进入老年阶段后,与儿子共同生活养老是过去最常见的选择。而所谓多子多福,实际上就是给这种养老方式加上多层保险。
而养老之所以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也是和我国城市化进程分不开的。中国14亿人口,有2亿多精壮劳动力在农村,过去他们大多被拴在土地上、守在父母身边,就是成家,也不会太远。现在子女大多都外出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养老问题才日益凸显。
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老两口在同一间卧室里分床睡,妻子半夜起身去卫生间,看到丈夫打呼,一切如常。等到后半夜她第二次去卫生间时,发现丈夫悄无声息,用手一摸,才发现断了气,已经走了。之后,她才发觉,丈夫床前的一些东西被推倒了,说明丈夫临走前想惊醒她,可惜没能成功。
两个人身处一室都不一定能够给予足够照看,更不用说子女和父母分别居住在两个城市了。
近些年来,有很多新型的养老方式应运而生。比如以房养老,用闲置的住房,换取老年生活中资金紧张的问题。也有子女选择了看护型养老院,这是一种将养老和医疗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机构,能为老人提供较为优越的医疗环境。
但还是有父母,希望能够在家养老送终,两代人关于养老的矛盾依旧存在。
其实,中国式养老的困境在于养老观念的迟滞和机制建设的落后。
一方面,像老周的遭遇一样,很多人对将父母送入养老院的行为感到不能理解,甚至会觉得这是子女的不尽孝。观念上并没有接纳通过专业机构解决养老问题的可能。
另一方面,现有的养老设施建设的不够完善,比如数量过少,服务质量不高,也让很多有意愿的人望而却步。不过这种现象近几年已大为改善。
唯有从这两方面入手,才能找到破解之道。
那么,面对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我觉得养老的实质并不是简单的延长老人的寿命,而是要让老人生活得从容体面,呼唤亲人的爱、社会的爱、他人的爱来照亮原本漆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