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无数的古代圣贤,诗经文学都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要回馈父母。孝顺也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为什么孝顺会被放到这么高的位置呢?其实从客观上看,每一个人他都会老去,年轻的时候得到父母的恩惠,那老了之后必然要回馈父母。而从老人的角度看,年纪大了,不能够为社会创造出生产力的价值,就需要孩子给自己养老。这一来,有人照顾,二来,心理上也不会那么孤独。
子女的孝顺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老年人的生活是否过得幸福。于是养儿防老这一说,非常的流行。
可是从人性的角度看,父母爱子女,那是天性,而子女爱父母却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当一个中年人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时候,他没有父母并不会觉得孤独,而他也不会指望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利益,于是父母对这个过了大半辈子的中年人来说价值不大。尤其是对利己主义者来讲,很多时候无用的父母会是一种累赘。
虽然我们一直在道德上谴责这种人,甚至会辅助法律来规范这类行为,但是类似的社会事件却频频发生。
在某山区就有中年男子将自己的母亲丢在山上,用砖头砌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只留一个小口子,便于送饭。有的时候忘记送饭了,母亲便会在山里饿死。这样的新闻简直是让人大跌眼镜,是什么样的毒辣的心才会将生他养他的母亲如此残忍对待?
当然,社会上除了这种极端事件的爆发之外,更多的还是如下面故事中杨奶奶的经历一样。杨奶奶家里只有一个儿子,她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这个儿子身上,这个儿子也很争气,毕业之后选择了大城市发展,并且和一个城市里的女孩结了婚,本来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自己的儿子毕业有出息了,也成家立业了,那么也该是自己享福的时候了吧?然而,杨奶奶却失算了。
就在他儿子刚刚结婚两年,他的老伴儿因为生病去世了,孤零零的杨奶奶只能靠着儿子和儿媳了,而此时,她的儿媳又怀了孕,于是照顾儿媳的任务就落在了杨奶奶的身上,但,她和儿媳相处一直都不愉快,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和代沟问题,尽管杨奶奶一直都让着这个城市里的儿媳,但他们之间却总是会闹不愉快。她的儿媳也是大城市的独生女,从小就备受父母的宠爱,是不得一点委屈,所以儿媳经常会挑婆婆的刺儿。
倒不是说这个儿媳妇刻意对待婆婆,而是她们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认知差别。婆婆认为买的菜有洞,就说明没有用农药,是好菜。而儿媳却认为这样的菜叶子是不好的。当然,除了这件事情之外,生活中还有其他的琐事,儿媳总是嫌弃杨奶奶偷偷藏私房钱,但其实杨奶奶却很委屈,杨奶奶只是想节省钱,因为有的时候孙子和自己一起玩的时候,她要给孙子买玩具和零食,甚至很多时候都是用杨奶奶的退休金去贴补家用。
事情的爆发不可能是突然发生的,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累积起来的,最终集中在一个爆发点。杨奶奶的爆发点就在于她儿媳妇迎来了二胎,本以为照顾一胎,每天吃吃苦也就算了,没想到这样吃苦的日子却看不到头,杨奶奶伺候完了一胎,又迎来了二胎,她已经70岁了,可是她的儿子却也不体谅她,再加上她和儿媳经常闹矛盾,最后杨奶奶攒足了失望,便在和儿子吵了一架之后决定回老家自己存钱给自己养老。
杨奶奶回到了老家之后,便选择了一个养老院,卖掉了老房子,通过每天做早点挣了零碎的钱,慢慢的她存了52万,本以为她可以安安心心的,不靠儿子就能够踏踏实实的养老了。却没想到还是有意外的事情发生。
随着在养老院呆的时间越来越久,她也越发的觉得孤独了,因为年纪越来越大,健康的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之前她在养老院,有一些玩的不错的老人,有的老人有子女探望,而有的老人和她一样,没有子女看望,但最让她难受的是,一些和她玩的不错的老人,因病去世了,这个时候她前所未有的感到了孤独,她怕有一天自己给也悄悄地离开了人世,那么就算有再多的钱也没有用了。
后来她的儿子和儿媳来养老院,把她接了回去,杨奶奶便跟着儿子儿媳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