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师上课的时候,提到了这样一句古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由此想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出自《大学》之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知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而反观现在大学,可能只做到使学生身修而后家齐,而能够国治的人越来越少。反思这种现象的成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当今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开放自由的环境,个人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使个人过于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整体利益。
二,传统文化的没落。像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君子之道、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墨家思想中的兼爱非攻等逐渐衰落于时代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受西方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思想影响,抛弃深埋于血统的传统文化,片面追求自己个人权利的解放自由,不容忽略。
三,社会现实的影响。社会的日益发展在给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加重了人们的负担。房贷、车贷、父母养老、儿童抚养教育等等,无时无刻不摧残着现代人紧绷的神经,只是其无法抽出多余的精力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沉重的社会现实之下,奔波于生活的艰难之中,自给都顾不上自己,还有余力去管别人。
社会缺的不是一个个只顾着自己生活更好的高端精英,而是能够撑起国家社会建设的真正人才。怎样培养一个大学生使其不变的只专注于自己自身的利益,而是能够兼顾个人与社会的利益,这值得所有的大学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