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多焦虑,最怕的是自己的心静不下来,心不静,则万事慌乱,理不清解决纷杂事物的头绪。
《六祖坛经》里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心没有静气,那么,即使现实是风平浪静,他也会感觉到风吹幡动。
的确,一个人的心静不下来,他就会失去对事物的理性判断,总会越忙越错,最终使得事情也做不好,心情也变得很糟。
王阳明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意思是说,只有心静者,方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并能够根据事物的客观变化,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抉择。
如果将人生比作四季,那么,中年就是人生之中的“多事之秋”,此时,我们不但要面临给父母养老的压力,更要面对着照顾子女的压力,中间还要面对着工作上的压力,在这多重压力之下,我们很容易使自己的情绪,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之下。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心中缺乏“静气”,就很难平稳地度过我们的中年危机。
“人有静气,才有福气”:人到中年,没有“三静”,注定是劳碌命。那么,人到中年,需要有哪“三静”呢?
第一静:社交圈子“静”
中年以前,我们在给人生做加法,我们会结交各种各样的人,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在这些人中,有些是出于情感,我们真心想要与之交往的,有些则是迫于工作和人情,我们不得不与之交往的。
这种复杂的人际圈子,到了中年,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有些人会不顾及我们感受的,强迫我们参加各种应酬,有些人会无所顾忌地,向我们倾诉他的消极情绪,把我们当作“情绪的垃圾桶”。
人到中年,我们自身压力已经很大了,而社交圈子里的这些人,只会让我们感觉到更加消极和疲劳,中年以后,要懂得做减法,远离社交圈子里“自私”的人,才能使我们的朋友圈变得清净,也才能使我们的身心不再劳碌。
第二静:处事的心态要“静”
人到中年,我们常常会陷入到烦躁的情绪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有清净下来的时间,往往刚一想休息,烦恼的事情便会一件一件接踵而至,使我们应接不暇,易烦易怒。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处理不好自己的心态,那么,我们不但做不好手头上的时,更容易与人产生纷争。
所以,当我们面前的烦恼事太多的时候,我们更要懂得“心静”,如果心静烦躁,可以先不做事,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会儿,你会发现,当自己的心态“静”下来了之后,我们便能很轻松的理出烦心事的线索,并能够很顺利的完成眼前的工作。
人到中年,心态要“静”,我们要懂得这世上的事情是做不完的,而保持一颗安静的心态,尽力而为,反而效果会好过在烦躁中做事。所以说,中年人,处事的“心态”要静。
第三静:身体状态要“静”
人到中年,有很多人开始有了爱好,有些人喜欢品茶,有些人喜欢赏花,其实,有些人培养这些爱好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要缓解身心的紧张情绪,让自己的身体状态“静”下来。
人到中年,忙碌的生活和工作,常常会使得我们的身体陷入到紧张的状态之中,仿佛是一张拉满月的弓,随时准备着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这种让身体随时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其实并不有益于我们的健康,他只会使得我们的身体感觉到非常疲惫,长此以往,对我们的健康,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人到中年,要让自己的身体状态“静”下来,喝喝茶,赏赏花,你会发现,当你的身体状态“静”下来之后,不但工作效率提高了,身体也越来越好了,人到中年,没有什么比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加重要。
“人有静气,才有福气”,的确,人到中年,你会发现,那些能够在工作与生活中,表现得有条不紊的人,常常都很有福气,他们做事总是慢慢的,不慌不忙,很有节奏感。
而人到中年,那些情绪处在崩溃边缘,手上一大堆杂货处理不完,生活中一大推杂事处理不清的人,则注定了会是劳碌命。
人到中年,要有“三静”:社交圈子“静”、处事心态“静”,身体状态“静”,没有这三静的人,注定是劳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