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越来越多人将走入退休阶段,因此关于退休时工龄和退休工资是怎么计算这个问题,让很多人非常关注。
在我国,工龄是指劳动者从事有工资收入的法定社会职业的时间。
虽然平时我们感觉不到工龄的作用,但它确实影响着方方面面,比如年休假、医疗期的长短,经济补偿金高低都是和工龄有一定关系的。
工龄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一般工龄,指的是参加工作的总时间,包括间断工作前后的工龄。
一种是连续工龄,指的是劳动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的时间。
假设小李在A公司工作5年,目前在B公司工作了8年,那么他的一般工龄是13年,在B公司的连续工龄是8年。
在计算小李的年休假的长短的时候,使用的是一般工龄13年,所以按照《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小李一年可以享受10天年休假。
而如果小李被B公司辞退,在计算经济补偿金的时候,使用的是连续工龄8年,那么根据《劳动合同法》,B公司要给予小李8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
但是,在退休后养老金的计算中,工龄这个概念正常是不会用到的。
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其中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如下: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假设社平工资一直都是5000元,老李一直都按社平工资的0.6缴纳养老保险,一共缴费了20年,60岁退休。
那么老李的基础养老金=(5000+5000×0.6)÷2×20×1%=800(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5000×0.6×8%×20×12)÷139=414(元)
所以老李的养老金为800+414=1214(元)。
从上面两个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决定养老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的缴费工资、缴费年限,并没有工龄这一项。
有些人会把工龄等同于缴费年限,但是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工龄都能视同缴费年限。
在我国的企业养老保险改革之前,职工个人是没有缴纳养老保险的,因此在退休后进行养老金的计算的时候,会将符合条件的工龄视同缴费,那么职工退休后就还可以领取一份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视同缴费指数×本人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
其中视同缴费指数、过渡系数的确定方式,不同省份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别。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工龄都能视同缴费,还需要看具体情况,可以视同缴费的工作时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企业固定职工在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统筹钱,按国家规定可以计算连续工龄的时间。二、部队复转军人在部队服役的时间。三、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间。四、企业职工在按国家规定暂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时间。
即便是上述的工作时间,如果个人档案中关于这部分时间的经历材料缺失,那么也会出现工龄不被相关部门认可的情况。
总之,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正常就是基础养老金加上个人账户养老金,对于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还多了一个过渡性养老金。
对于一部分退休人员,他们退休后除了养老金,还可以领取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在我国推行了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但因为企业年金会大幅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所以对于需要盈利的私企,只有极少数会为职工缴纳年金。而国企则不存在这种担忧,所以不少国企都有制定年金制度。
企业年金的缴费标准是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2%,如果按照最高比例缴纳,那么退休后企业年金能占到总收入的1/3左右,可以很好地提升退休后的收入水平。
总体上,目前企业人员退休后的平均待遇还不够理想,这既有一些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降低缴费标准的原因,也有部分个人自身养老保险意识不高的原因。
随着国家制度的不断健全规范,个人还是要坚持参保,那么退休以后的生活才能够有一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