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北京报道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金融帮助增加养老保障供给,有利于完善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开放养老金融业务不仅为大众提供更丰富且能长远保值甚至增值的财富管理选项,亦可减轻公共财政负担。目前我国养老资金资产配置全球化较低,不利分散投资风险;并且整体养老金规模存有较大提升空间。”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李民斌在提案中指出。
优化个人养老金账户设计
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地正式启动实施。随着个人养老金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资金规模及参与人数快速积累。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个人养老金账户参与人数达1954万人,缴费人数为613万人,占参与人数的31.4%。
李民斌指出,根据现有安排,个人养老金参加人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或者在特定情形下,方可领取个人养老金。虽然这一安排有利于鼓励参加人累积长期投资,但未能满足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可能出现的财政需要,例如:购房、育儿、医疗等,另外个人养老金账户有终身唯一性,参加人只能在一家商业银行开立一个个人养老金账户,为满足民众对养老金融业务的多样化需求,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灵活性有待提高。
对此,李民斌建议,可考虑个人可设立多层及多个养老金账户。“参考国际经验,不同国家就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金领取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弹性,例如在首次购房、看病或进修等情况下可提前支取个人养老金,这使个人养老金账户更具灵活性,有助于鼓励民众参与,而提前领取一般会设有时间和额度限制,避免个人养老金被随意使用。建议我国个人养老金账户设计可作进一步优化,允许个人开立多层养老金账户,让部分养老资金可于特定额度内或首次购房、看病、进修等情况下提前使用。此外,建议放宽个人只可在一家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限制,此举可促进市场良性竞争,扩大个人养老金市场。”他指出。
除了优化个人养老金账户设计外,个人养老金产品也是市场关注的重点。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董克用撰文指出,目前,无论是金融监管部门还是金融行业,都在为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出台做出积极努力,希望设计出好的产品吸引公众参与其中。一个好的养老金融产品,就是最好的养老金融教育渠道。同时,需要明确的是,世界上没有适应所有人不同养老需求的“最好的产品”,而只有对个体而言最适合的产品。因受参与者年龄段、财富状况、心理状况、风险承受能力等各种因素差异的影响,单个某类养老金融产品无法兼顾所有诉求。因此,各个金融行业和机构在实践中都大有可为,应针对差异化的客户需求进行产品设计,摸索出富有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产品设计规律。
养老金如何“攻守兼备”?
贝恩公司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市场白皮书》显示,在监管和供给端、需求端、产品端的共同驱动下,预计2025年前,中国养老金市场总规模可达约26万亿元,2030年达到约48万亿元。
总体来看,“当前的养老金体系也有结构不平衡的状况,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约占六成;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约占四成;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则处于起步阶段。针对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趋势,加速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规模和普及率的迫切性正在增加。”李民斌指出。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能否蓬勃发展,既有赖于税收优惠的力度和结构等政策支持,也对有关机构能否提供丰富的养老金融产品以及生命周期的账户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供给端在养老金融产品和投资管理方面都需要作出更多探索,实现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适老化,真正实现金融服务对公众实体性养老需求满足的支持。
从国际经验来看,养老金第三支柱沉淀资金的可投资产品范围广阔,基本涵盖了各类金融资产,甚至还包括了部分非金融资产。
“为了实现长远增值和分散风险的投资目标,建议我国养老资金可有序纳入更多境外资产,以开展全球化资产配置的布局。香港的金融服务比较优势明显,可发展成为我国养老资金的境外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议可逐步纳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基金及金融产品到内地养老金体系的可投资范围内。另外,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在多年畅顺运作下发展趋于成熟,建议跨境理财通也可逐步扩容,允许个人养老金纳入香港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让民众可透过香港的金融平台,扩阔投资选择,达到投资高收益、低风险的优质资产的目的。”李民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