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没有遇到磨刀、修伞的师傅了,今天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样的服务,觉得主办方很贴心。”3月4日上午,家住杭州市石灰桥社区的老人张阿姨,对于社区广场上的便民服务摊点,赞不绝口。
当天,广场上共设了近10个摊位,涉及遗嘱服务、法律咨询、旅游产品推荐、家政服务、理发等多项便民服务,吸引了近百位老人前来参观。作为活动主办方——浙江民生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浙江遗嘱库负责人叶世娟表示,这场活动已经谋划多时,办活动的初衷源于当初为老服务中不少老人有这样的需求。“我们在进社区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的时候,很多老人表示很欢迎。他们还希望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养老产品,扩大为老服务面,为居家养老办更多的实事。”
叶世娟表示,在社区进行养老产品展示是今年浙江民生社会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办实事的序曲,接下来还有更为“贴心”的动作。
遗嘱服务,送入基层
浙江民生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设立的浙江遗嘱库为老公益项目,今年仍旧继续大力为老年人解决后顾之忧,维护老年人的合法财产权,解决老年人对财产传承的实际需求。“我们在接待老人时,发现很多老人关于立遗嘱方面的法律意识淡薄,过早处理自己的财产,而导致晚年生活没有保障,令人惋惜。”叶世娟说,正是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也让她坚定了为老人提供立遗嘱服务坚持到底的决心。
前不久,叶世娟就又遇到了这样一个案子。2000年,家住杭州的王阿姨家的房子拆迁,获得了两套安置房。王阿姨不顾好友劝阻,在办理产权证时,一套房子登记了王阿姨一个人的名字,并由自己独自居住,另一套王阿姨与儿子、女儿共有,她占98%份额。
2018年,大儿子生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于是王阿姨把那套写有她一个人名字的房子给了儿子,让儿子把房子卖了治病。
去年,女儿提出要把剩余那套房子给她,或者让王阿姨住到她家里,然后把房子出租。“女儿的理由是,妈妈曾承诺过房子儿女各一套。王阿姨经不住女儿的‘闹腾’,只得照做,如今手上没有一套房子的她,一下子没有了安全感。
“老人自己财产处理不当导致家庭矛盾和老来无依靠,没有了安全感。如果当初不将房子进行处理,两套房子都在自己名下,就不会感到没有底气。老人可以通过立遗嘱,房子在自己百年之后才给子女,这样给自己一个安耽幸福的晚年生活。”叶世娟说。
收集需求,送货上门
“我们的组织叫养老服务中心,那么单单为老人提供法律方面的服务,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叶世娟说,老人有需求,他们就得有所行动。“今年我们养老服务中心要干的这件实事就是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面。”
活动当天,社区广场上设点的商家也是叶世娟和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一家一家考察、挑选出来的,保证商家所展示的产品质量可靠、价格实惠。“我们这次活动,主要是让社区的老人知道我们可以提供的优质养老服务产品有哪些种类。活动中,老人有需求可以现场填写表格,事后我们会安排商家配送。”
石灰桥社区作为浙江民生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试点社区,社区的老人可以享受哪些便利呢?叶世娟说,参与产品展出的商家都离该社区不远。“如果社区老人接下来需要相关的展出的养老服务产品,可以拨打过段时间将推出的服务热线,直接线上订购。”
比如,老人需要一袋米和一个颈椎牵引器,可以拨打热线电话,届时浙江民生社会养老服务中心会安排相关商家进行配送,将产品送到老人家门口。叶世娟说,浙江民生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将继续“挑选”合作商家,不断扩充养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