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生命科学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忙碌工作。
背景
中共哈尔滨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2035年努力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综合性科学中心的目标,院士是各领域科技发展的开拓者、领航人,发展“院士经济”是实现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的重要路径。
现状
2018年武汉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启动“院士经济”发展工程,随后国内掀起院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热潮。“院士经济”的竞争,本质上是城市之间的产业基础之争、城市格局之争、环境营造之争。我市大学、大所众多,总体科研力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有34名院士在哈全职工作。特别是哈工大,拥有科学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23名,两院院士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0位,在航空航天等尖端领域实力突出。
建议
打造东北亚国际“院士港”
依托新区滨水优美环境资源,建设低容积率、高绿化率、人性化、花园式的办公园区,结合我市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重点产业布局,着力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博士创新创业团队;结合新区现有各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着力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院士、专家,扩大人才科创“半径”。通过建设院士创新产业园、国际化社区等,打造东北亚国际“院士港”。
打造高能级科技“硬核”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市应积极实施院士协同创新工程,由我市院士领衔,联合国内院士、国际大师协作创新,重点在寒地现代农业优质种子及黑土地保护、宇航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焊接与连接、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机器人技术、生物医药工程等领域,打造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等构成的高能级科技“硬核”体系,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承接能力。
厚植人才沃土激活“院士经济”
从“产业集聚人才”到“人才引领产业”,“院士经济”正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新赛道。我市应建立、完善政府与“两院”开展常态化深度合作的机制,聘请院士作为我市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顾问,建立院士专家合作委员会。在科研、安居等方面出台更为优惠的院士引进政策,提供高品质、精细化的全程服务,使院士项目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快。
为老旧小区加装“共享电梯”
市政协委员王宁建议: 由企业投资加装电梯,居民按月支付使用费
哈工大家属楼加装的电梯。
现状
近年来,水电气暖管道改造等硬件升级已经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铺开,但加装电梯等前置条件较高的“升级改造”,却因为空间场地限制、建设成本和费用分摊等诸多原因推进缓慢。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已经有老旧小区推行由企业进行投资、居民付费使用的“共享电梯”模式。
建议
在我市推广“共享电梯”模式,“共享电梯”的特点是免费安装、有偿使用。其加装时,由企业进行投资安装,后期使用过程中,居民可按月支付使用费。一方面,投资加装“共享电梯”的企业可获得业主使用电梯收入、电梯广告收入及其他附加收入;另一方面,电梯安装后,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提升了房屋的产权价值。此外,从长远角度看,这一模式的推行,还可推动电梯、建筑等行业的繁荣发展。
将“急救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市政协委员丛慧芳建议:加强幼儿园和中小学生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进校园。
现状
目前,幼儿园及中小学校安全教育内容缺乏年龄段针对性,安全教育流于表面,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安全防范实际演练,急救技能严重不足。
建议
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安全教育规章制度,使幼儿园、中小学校安全教育步入法治化、正规化、科学化、实效化轨道;加强安全教育督导和评估,保障安全教育所需资金、课时、教学资源和师资,真正让安全教育走进课堂;将安全教育分为五个模块,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公共卫生事故、意外伤害事故、网络及信息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及其他事件;安全教育内容将从学生常见的溺水事故、交通事故,拓展到欺凌防治、性侵防治等我们以往忽视的领域;除了注重安全知识的教授外,还应指导高年级学生掌握心肺复苏、灭火器材等实用技能。
推广“黑土田园寄养”养老新模式
市政协委员祝洪章建议:将“田园寄养”方式作为特色养老模式大力推广
现状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城乡统筹的养老体系。推出了“候鸟式”、跨境旅居、智能居家等多种养老模式,但这些养老模式都市感强、养老成本较高。
建议
结合哈尔滨市实际情况设立创新试点,在具备田园综合体基础和寄养基础设施条件的村,征集愿意提供养老服务的“家保姆”,“家保姆”可是本村村民,也可是与本村村民协议愿意合作提供寄养服务的非本村人,对“家保姆”进行统一技能培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到寄养需求方入家试用,试用期间寄养双方可尝试短期在村庄往返居住,试用结束后双方满意签订寄养协议,老人就可以“跟着保姆下乡养老”;推广“田园寄养”养老要在养老护理人员培训、附近医疗单位为寄养老人开辟绿色通道、医院定期巡诊等方面予以配套;加强模式和典型案例的推广宣传,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解决养老资源短板的同时,也可以带动乡村旅游、农民增收。
市政协委员丛慧芳建议
推动民法典“下基层”
民法典这部“百科全书”全方位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
建议
推动民法典“下基层”“进农村”,加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对民法典的宣传学习,善于利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居民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普法应从娃娃抓起,组织教师或普法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制作PPT软件,向青少年宣传民法典内容,加强青少年民法典学习,让其以生动的形式走近青少年生活,引导青少年运用法治思维、法制方式解决问题;全方位宣传民法典,形成全民学习的氛围,建立民法典公众号学习平台,组织民法典相关法律知识答疑活动,加深群众对民法典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法律维权意识。
市政协委员孙洪霞建议
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增大,各种心理压力和应激因素随之增加,特别在疫情冲击下,社会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综合性问题。
建议
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民间补充、社会参与的组织体系,成立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领导小组,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教育、民政、应急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明确各部门责任和任务,建立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相适应的协调联动机制。以街道、社区为主体,加强心理服务室建设,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市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夯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层基础。同时还要完善政策机制,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壮大服务人才队伍,强化宣传引导和培训等。
市政协委员隋贯红建议
地铁站沿线增设停车场
随着地铁时代的来临,市民可以尝试全新的绿色出行方式,就是驾车到地铁站,然后换乘地铁,可以有效缓解高峰时段路面交通压力,缩短上班、上学时间,更能降低环境污染。
建议
在我市地铁沿线增设停车场,鼓励市民乘坐地下公共交通出行;根据各区域各路线站点的实际情况及客流量实际需要,在重点地铁站点周边合适位置设置停车场或临时停车点,停车场位置距地铁口的距离以步行5-8分钟为宜,提供分时段免费停车或者惠民价格的停车政策。
市政协委员栾枫建议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虽然脱贫攻坚取得关键性胜利,但由于我市农村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农村人才流失快、引进难,农村儿童因城乡教育资源失衡而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农村群众健康监测和医疗保障水平不高。
建议
努力发展乡村经济,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展农民经营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真正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提高农民创业能力,开展多元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增收渠道;研究更多巩固脱贫成果的办法,让更多农民从脱贫走向致富。同时,还应持续筑牢基层组织,不断调优乡村文化,着力培养农村人才。
市政协委员刘家喜建议
提高小区、学校丁香种植率
世界上有30多种丁香,哈尔滨就有20多种,尤其以紫色、白色丁香为最多。目前,哈尔滨的丁香公园等大型公园内及绿化带普遍种植丁香,但是在居民小区里,丁香的种植率却很低。
建议
加强绿化设计审查,突出市花主导地位,扩大栽植比例和种植范围,提升能见度;鼓励市民义务种植,认种认养,提高市民对市花喜爱性和知晓率;大力推广在学校、企业、单位庭院、社区种植;开发与丁香有关的衍生品,如与之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动漫、周边产品等,丰富哈尔滨旅游产品的同时,更好地打造哈尔滨丁香之城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