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吴崇远 通讯员 方沁薇
完成3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增养老床位1500张……
今天(1月29日),杭州召开全市民政工作会议,总结2020年全市民政工作成绩,部署2021年民政工作任务。
会上总结,在过去的“十三五”期间,杭州民政整体全国领先、全省示范。而“十四五”期间,杭州市将着力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兜底保障长效机制,助力困难群体共同富裕。到2025年,杭州市低保标准将达到每人每年16000元,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形成由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模式。
在养老服务方面,杭州将实现城乡均衡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广养老床位进家庭模式,构建开放融合的城市“大社区养老”新格局和农村“互助式养老”新模式。到2025年,基本建成杭州特色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十四五”期间,社区治理将加快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助力打造“一站式”15分钟生活服务圈。到2025年,全面打响“四型社区”和社会协和专项品牌,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渠道将更加通畅。
慈善事业的稳步拓展中,将聚力形成一批慈善救助弱势群体品牌项目,打造一批慈善救助品牌项目,到2025年,慈善助力精准救困扶贫能力将明显提升。通过公益慈善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让慈善活动更加专业规范、慈善行为更加自主高效、慈善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社会服务将更加精细高效。镇街“儿童之家”建设和全市“儿童之家”规范运营均实现全覆盖。积极深化殡葬改革新路子,殡葬服务数字化、标准化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厚养薄葬的理念普遍形成。
全面推进民政数字化转型、智慧化赋能,构建形成政府主导、居民共享、社会参与的民政服务体系。到2025年,民政业务条线管理服务工作全面智慧化,全面惠及城乡居民,杭州“智慧民政”将成为全国民政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2021年,全市民政系统将紧紧围绕“六大示范区”建设,在“幸福养老”、“和谐治理”等6个方面,实干创新,推动民政事业再上新台阶。
聚力打造“幸福养老”示范区,突出做好居家养老文章。2021年,杭州计划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000户,新增养老床位1500张。鼓励和支持养老机构开辟认知症照护专区,聚焦失智失能及高龄老年人长期照护刚需,持续推进敬老院改造行动计划。推动公办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向家庭延伸,整合社会照护、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等资源支持家庭照护。
聚力打造“和谐治理”示范区,突出做好社区服务文章。深入研究“一肩挑”组织机制变革,调整完善村级议事、决策、运转和监督制度。确保社区工作者50%以上的工作时间放在“民情走访”。创成10家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示范型社工站,推动服务亚运和社区治理、社会工作、公益服务“四位一体”。推动社会组织示范园区和孵化基地建设,镇街社会组织服务中心3A级以上比例不低于25%。
聚力打造“温暖城市”示范区,突出做好现代慈善文章。慈善总会体制机制改革转型,打造枢纽型、服务型、行业性慈善组织。用足用好公益金,推动福彩“爱心驿站”和“销售网点”建设。借助全国首家中国信托研究院落户杭州契机,充分挖掘慈善信托总量、慈善发展指数稳居前列的正能量,全力打响“钱塘善潮”品牌。
聚力打造“移风易俗”示范区,突出做好文明殡仪文章。鼓励树葬、江葬、花坛葬,确保乡镇(街道)节地生态安葬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全面实施“云祭扫+现场预约祭扫”模式,积极倡导文明新型的祭祀礼仪。在群众祭扫高峰期,全市大型公墓(陵园)全面实行预约祭扫。通过殡仪馆集中守灵和殡仪服务站文明办丧办法,逐步解决社区治丧扰民问题。
聚力打造“精准保障”示范区,突出做好分类救助文章。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灾害等方面形成更加完善的监测预警、主动发现和自动匹配政策的救助协同机制。探索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积极发展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就业帮扶促进等服务类社会救助。优化我市儿童保护热线服务流程和资源配置,打造“儿童之家”实体化运营的全国样板。
聚力打造“智慧民政”示范区,突出做好数字赋能文章。加快“民生直达”平台建设,以“一个不少,一天不差”为目标,做到政策“应上尽上”。扩大社会救助试点范围,丰富惠民政策库,持续增加“幸福清单”。推动“物联网+养老”“慈善捐赠直达”“智慧福彩”三个场景的建设,拓展人工智能养老产品应用,推进 “链上公益”“指尖公益”,不断丰富公益数字应用场景。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