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与几个要好的大学同学聚会,因为最近关于人口的问题在网上很热,我们也不经意间聊到这个问题。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怎么还不公布、出生率下降、人口结构老龄化聊到未来大概率的延迟退休以及养老金问题。
说到延迟退休和养老金问题,大部分同学都很无奈,会到七十才能退休吗?未来会有多少的养老金缴纳以保证我们的领取呢?他们普遍觉得自己的未来很模糊、心里也没有安全感。
唯有一位同学,暂且称呼为小飞吧,态度却特别积极,甚至说希望自己工作到八十岁。大家都惊讶地看着他,怀疑他是不是被谁洗脑了,希望他可以好好给解释一下。
小飞说:“我从18年中开始定投,现在喜欢上了这个游戏,希望能一直玩下去,而玩定投必须有工作收入现金流。”
其他同学也都是玩过股票、基金的,让他打开账户看看盈亏。小飞的账户很简单,五只基金,这五只基金是我三年前选的,三年来投入本金18万,盈利7万多一点。小飞说:“18万赚了7万,大约每年赚了10%还多,我很满足了。”
我立马打断,“你这个算法太粗糙了,既然你想继续玩定投还是专业一点好,我把正确的计算方法说一下吧。”我一边解释Xirr也就是按照现金流计算内部收益率的方法,我们一边打开Excel表格统计,花了十五分钟我们计算出的年化收益率为22.53%。这下,大家眼里都开始放光了;接下来的时间,所有的聊天主题都围绕着定投、A股美股、资产配置,我也当仁不让地成了大家的投资顾问。
回来之后我在想,为什么坚持定投才三年的小飞,看待问题的时候就能如此乐观积极了呢?记得18年初的时候,他的精神状态并不是这样的。当时,他刚升值为大卖场的部门经理,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但对未来充满焦虑,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攒下、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也是当时,我劝他每个月定投一部分指数基金,告诉他说,“投资可以改变很多,你每个月投几百块钱都行,但要坚持定投、长期持有。”
他问我,“有可能亏损吗?”我笑着说,“有的是波动,但不会亏损。”
然后我给选了几只基金,思路是以沪深300为主体、以创业板指数和明晟中国指数为两翼,后来又选了红利指数作为补充。我没想到的是,其后每个月,他拿出了一小半的工资全投入到这几只基金中。
三年实现了22%的年化收益,对于一个既不想承担风险、又不是专业人士的小飞来说,的确值得开心。但我仔细想,他的好状态并不因为仅仅是赚了钱。三年前,是工作压力、生活重担之下,充满着对未来的迷惘和不确定性的恐惧,而现在,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我们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件事情上的时候,这个希望是脆弱的。工作收入是一个人的全部的时候,就会害怕失业;那些过着月光的生活没有储蓄的朋友,就对国家养老政策特别敏感;放弃自我提升而只想着望子成龙的家长,对孩子的每一天都特别焦虑。
无恒产者,无恒心。生活中处处是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怎么解决这个脆弱呢,我认为多方面的希望很重要。继续深入思考,其实中国人天生喜欢消除不确定性,我们的高储蓄率和喜欢买房就是其中的体现。
但高储蓄率解决的是短期不确定性,因为长期来看储蓄一定是跑输通货膨胀的,所以解决不了长期的不确定性;至于房子,过去二十年,它的稳定升值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未来房子的升值空间已经很窄了,希望现在买房还能复制过去的收益已经几乎不可能了。四月末的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学区房炒作,不要跟国家意志对抗。
2020年疫情之后,不确定性更为严重,但我们看到20年是基金行业的大年,越来越多的资金已经开始选择通过持有基金来持有权益资产。权益市场的浪潮刚刚开始,这一次不要被落下。
一边通过工作提升自己,一边通过定投打造被动收入,我们称其为应对不确定性的杠铃策略。杠铃策略的精髓是打造两种彼此不相关的不对称性,风险事件来临时保证我们的反脆弱性。
当时间越长,资产配置带来的被动收入越多的时候,工作也能变得更从容;而从容积极的心态,又能提升工作效率,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工作晋升又能带来更多的现金流沉淀到资产配置中,带来更多的被动收入,形成最良好的循环。
当我想明白了这些问题的时候,开心地与另外一个朋友分享。他是一位历史学博士,副教授,听我说完人生的不确定性、我们系统的脆弱。他打断我说,“我一直想买一辆宝马摩托车,但没下定决心,你刚才所说的说服了我,既然这么多不确定性,及时行乐、满足自己喜欢的很重要,我决定去买了。”
我不禁哑然,原来在认识到人生脆弱的时候,不仅可以有积极应对,打造反脆弱系统这个办法,还有消极应对、及时行乐这个办法。
那么,朋友们,你们的选择是什么呢?是定投打造被动收入呢,还是及时行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