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注意了!“35周岁以上”的逐月人
2021-01-20 10:41  浏览:430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35岁”焦虑,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者身体机能下降不可避免。

同时,在信息时代,一方面知识、技能以及生产条件更新换代转型升级速度加快。

另一方面,“35岁”群体的学习能力也难以与年轻人相比,这些均激化了市场实际用工需求与劳动者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比如,“35周岁以上”的逐月人。


“35周岁以上”的逐月人。

何为“35周岁以上”的逐月人?

用两组数字,两个群体来阐述一下。

两个数字:军官逐月的干龄16年,也就是军龄20年;军士逐月的士龄16年,军龄18年。

假设A君18岁,考入某军校,4年大学毕业,毕业后就职于某部勤务连,要想逐月,可以算几个数:

干龄:16年。

军龄:20年。

年龄:38岁(18岁入军校+20年服役年限)

假设B君18岁入伍,义务兵2年服役后,套改军士,目前服役于某部汽车连,要想逐月,可以算几个数:

士龄:16年

军龄:18年

年龄:36岁(18岁入伍+18年服役年限)

一句话总结:逐月后,都是在“35周岁以上”。

兵策君的结论,是建立在目前军官逐月16年干龄、军士16年士龄的基础上。(至于军士义务兵2年算不算士龄、军官入学4年算不算干龄,不在这次文章的阐述中)

为什么要提到“35周岁以上”这个年龄?

接着往下看。


“35周岁”是个杠杠。

很多面临“35周岁以下”的军人,或多或少有了一道职业生涯的坎。

“为什么招聘都要35周岁以下?”

2020年冬季退役的36岁的四级军士长老李,最近有些焦虑。服役16年的他,他20岁入伍,去年选择了自谋职业,眼下正在为找工作发愁。

浏览招聘条件后,老李发现,用人单位将求职门槛设置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而且,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有类似的规定。

同样对“35周岁”有了焦虑的还有老马。服役第15年的四级军士长老马,在2019年的时候,想转改文职,也是被这“35周岁以下”给郁闷了。

招考公告中规定年龄条件:报考专业技能三级、四级岗位的,年龄不超过35周岁下,这让他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年龄35周岁以下”是很多求职人特别熟悉的字眼,在地方无论是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还是企业招聘,都有一条“35周岁以下”的年龄限制。

对于军官来说,之前连级最高服役年限是35岁,宛若是那些大龄连排级干部的魔咒;对于士官来说,如果按18岁进入部队,四级军士长满服役期是34岁,至于三级军士长,那是许多人看得见摸不着的天花板。

过去,在军队,35岁是上尉的最高服役年限,是军官由“想转业”变成“被转业”的年龄起点。

从单位的角度分析,35岁之所以会成为一道“坎”,既是因为这个年纪的人们身体素质往往开始下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许多人都会在这个阶段抵达晋升的极限。

这可能也是很多人,为什么热衷于想逐月的原因。

年龄大,成了很多人想逐月的现实考量。


“35周岁以上”,两大因素。

“35周岁以上”的逐月人,哪两个因素?

社保?退休?

对于军人,“35周岁以下”或许是一道坎,但实际上在有能力抗拒年龄的人看来,那只是一个数字,中年人跟年轻人相比的优势主要在经验、人脉、资源。

然而,随着人均寿命和退休年限的必然延长,就目前的消息来说,军官的服役年龄延长了5岁,也就意味着,军官将面临的逐月,在40岁后成了一个标尺。当然,也少不了军士在36岁后面临的挑战。

“国家鼓励逐月再就业,找工作,40岁的人,就算计划安置,带着政策性的,人家都嫌年纪大,何况是去私人老板名下讨生活,对于一个18岁入军校,在部队呆了20多年的人,社会阅历一片空白,所学专业毫无优势... ...从事低门槛的保安、保洁、快递和外卖员?”这段话,是一位在边远地区服役的某部服役20年军士长对兵策君说的。

也有观点认为:达到退休年龄后进社保,现役人员缴纳社保金是从入伍时起算的,同时缴纳了职业年金,达到退休年龄后按缴纳年限发放社保+年金就可以保证与同缴纳年限的公务员相当。逐月后的缴纳的社保可以直接与现役时缴纳部分续接,这样政策设计上应该可以保证达到退休年龄后的收入。

问题是先要有文件提前说明,而且视同缴费的那笔账目怎么实际补入社保池也是个问题!

前有36岁逐月的军士,后有40岁的军官,怎么办?对逐月领取退役金的退役军人来说,退出现役后,在退出现役到办理社保退休期间,按照服役年限、贡献,逐月领取退役金,由中央财政保障,是好事,也是趋势,但“钱袋子”怎么拿是关键。


逐月后,如何保障?

逐月后鼓励35周岁以上的人继续工作,这是可以支持的,但这只是鼓励,不能用行政手段,比如控制逐月金领取数额。

如果逐月金数额过低,如何保障35周岁以上无法就业人员生活,这其中包括一部分,家属随军后,会地方也无法工作的人,所以逐月金应至少保障一家三口可以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

逐月后,依靠自己交养老金,是不是意味着逐月退休前领取的逐月金缩水?每个月领取的钱还需要从中拿出一大部分来缴纳社保,按照目前最低档,相当于把基本部分又交回去了,按照这个数交,退休后再领取,估计也就不到1000元?

而且自己每个月交的社保金增长的幅度,远高于国家发放社保增长的幅度,这个问题,需要所有想逐月的人考虑,毕竟服役16年以上的军人,退役35周岁以后,你只能靠自己了。

退休后亦是如此,一人断崖式的退休金真的很难保障一家人生活。另外,一个35周岁以上的人,出去再就业的难度是很大的,军人退役后,特别是服役20年以上的退役军人,退役后过不上体面的生活,社会认可度不高的话,谁还来服役?

所以逐月的人,在待遇保障上要最大化的满足退役后的经济基础条件,坚持薪金“就高不就低”原则,才能更多的吸引人来部队。

逐月的导向在于它能兼顾国家和个人,以及不同阶层的利益。从国家角度看,希望付出尽可能少的资金去得到最充足的人力资源,从个人角度看希望服役越久贡献越大而得到最更多的优待,中高级军官和工作条件较好的军官期待职业化后长干,而基层和艰苦地区的初级尉官、大龄军士长更多希望逐月保障优于转业安置,为什么?

如何在各种不同的诉求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较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才是改革取得成功的保证。如果出台的政策没有做到这一点,即使是兵策君写的文章再好,政策宣传做的如何好,也不能调动从军的积极性。

期待,在逐月上,综合考量各方面条件,毕竟逐月,是“新螃蟹”!


发布人:b06c****    IP:223.213.82.***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