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六一”前夕,市民政局组织全系统对孤残儿童、困境儿童,进行动态走访摸底,为儿童节的关爱慰问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截至5月24日,全市民政系统统计需要关爱慰问的孤残、困境儿童共有1033人。
多年来,市民政局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民政服务新路径、新方法,不断提升专项服务水平,在婚姻家庭辅导、优秀社区工作法、行政区域界(线)长制等方面所开拓创新的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农村养老服务改革的经验,获得民政部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市民政局已连续11年获评市直部门绩效考评“优秀等次”。
在补齐民政事业短板、织好基本民生保障网方面,市民政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增加到38.9张、建成养老照料中心80个,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实现全覆盖。建设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敬老院床位使用率提高至58%,连锁化经营经验在全省推广。多方筹措投资50亿元,建设618亩生态康养城,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全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实行全部签约,护理床位达1.6万张。推行连锁公建民营,2019年以来,国德集团、沙县养老院、大田闽中康养中心二期列入城企普惠养老项目,社会化运营床位占比提高到48%。投资120万元,发展福利慈善事业,完成24个“邮爱民生”慈善超市试点门店建设。探索多种形式,推行“三聚三化”政府购买服务,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案例,列入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在第三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中期评估验收中被评为“优秀等次”,成为全省唯一获优秀等次的设区市。提升殡葬服务水平,建成全省首个地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推进永安、大田、沙县、尤溪等地进行殡葬服务设施改造项目,规范城区丧事活动管理,促进移风易俗。
聚焦群众关切,市民政局着力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机制,探索出一条以社区“微治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途径,获评省首批优秀社区工作法,工作创新数量与福州市并列全省第二。建立“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全面实施13个城乡社区试点工作,服务涉及社区矫正、青少年教育等专业领域,在服务特殊群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巫瑞万) 2021-05-28 00:00:00:0市民政局连续11年绩效考评获优秀等次10477710http://202.109.226.74:8072/pc/layout/content/202105/28/content_104777.htmlhttp://202.109.226.74:8072/pad/layout/content/202105/28/content_104777.html13聚焦关切 创新服务/enpproperty本文来源: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