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为什么还要把老人送到养老院?
端午节回乡下,我妈跟我说起一件事:村里的秀芳最近闹得厉害,每天哭着要回家,不想待在养老院,可是他两个儿子不同意。
听说过去她以及她的三个孩子受尽了村里人的欺负。因为她男人去世的早,家中无男人就像房子抽掉了正梁,挖苦嘲讽奚落,甚至落井下石。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大家都穷,可是很多人却没有同情心,像东风战西风,巴不得把对方踩在脚下。
秀芳虽然是农村人但是皮肤白静,身材娇小,说话温温柔柔,很少跟人吵架,即便吵架也总是输的份。没有男人撑腰,在靠工分挣口饭吃的年代,他们的困难可想而知。
随着孩子长大进工厂工作,日子渐渐好过,女儿出嫁了,大儿子结婚了,她的好日子也该来了。可是即便她帮着带孩子做家务,媳妇对婆婆百般刁难,横竖不顺眼,几乎每天骂。
秀芳知道大儿子窝囊没用,媳妇嫌弃她这个丧偶婆婆,感觉自己多余,她委托村里热心人给她介绍个老头,她要把自己嫁出去。
她在55岁那年带着还未结婚的小儿子,嫁给了隔壁镇上一个丧偶的老头。老头承包了几亩地的蔬菜,秀芳手脚勤快把菜地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期间,小儿子讨了媳妇,老头待他不薄,张罗着装修了房子办了婚礼,一家人和和美美。她祈祷老头一定要走在她的后头。
可是老头没能战胜病魔,在她64岁那年撒手而去。秀芳又成了一个房产证上没有名字的多余的人,在对方儿子媳妇的威逼下,她带着儿子媳妇回了自己老家。
小儿子回来造了房子,跟他大哥相距两三百米,大家都感叹秀芳终于住上新房安安心心过日子了。
某天秀芳在鸭棚喂鸭时摔了一跤,腿骨折,不能干活,自然小儿子服侍。这时候小儿媳突然变了脸,扬言要把他婆婆送到大哥家,让大哥也照顾照顾。大嫂自然不同意,这么多年没有生活在一起,她不能容忍家里来一个没有劳动能力的人。
最后两个儿子商量,老人每个月有养老金两千元左右,这钱够养老院的生活费,他们准备把她送到镇上的养老院。
租的车子到了,秀芳扶着床沿就是不肯走,她哭着呼唤男人,呼唤公婆,可是他们在天堂帮不到她呀!
后来怎么去的不知道,去了之后听说她和其他老人不太合群,内心孤独寂寞一直想回去。儿子们过年过节的时候也会看看望她,但她依然想念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家。
妈妈重重地叹了口气: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为他们吃足了苦头,到头来还是被送到养老院。
我说,妈妈你放心,你老了走不动了老年痴呆了,我都不会送你去养老院,我请阿姨来我们家一起照顾你。
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去养老院,并不是因为他们家条件有多好,而是他们对家有一种特别的依恋情节。那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天空,于他们而言,这片天空,这里的人,这里的气味,这里的一切,他们了如指掌。就算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送进养老院就是感觉自己像是被儿女们抛弃了,心里没安全感,更没有家的温暖和亲情的慰藉。
无论出于什么理由把老人送入养老院,或者是选择了其他的养老方式,我都希望,这种养老方式一定要是老人欢的方式,因为它将一直伴随着老人的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