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关延迟退休的话题不断被提及。每隔一段时间,延迟退休的消息,就会拿到网上热炒一番。
原因不难理解,退休问题关乎每一个国人的切身利益,关乎未来的养老生活。
最近有消息称,延迟退休政策将于2022年正式出台。这一说法可靠吗?媒体一次次喊“狼来了”,延迟退休,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作者:东方鸿鹄
01、延迟退休,八年未决
我国官方明确提出“延迟退休”概念是8年前。2012年年6月5日,人社部集中答复网友问题时明确提出,"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8年过去,延迟退休问题也多次提及,网上还流传各种延迟退休渐进式方案,其间,官方也多次表态“正在研究制定延迟退休方案”。
2015年,人社部原部长尹蔚民在全国两会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争取2015年完成延迟退休年龄方案制定。2016年报经中央同意后征求社会意见,2017年正式推出方案,推出至少五年后才会实施。
2020年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由此分析,“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出台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
不过直到现在,有关延迟退休的方案,仍处于“研究”状态。权威媒体也未见任何公开“吹风”信号。
一方面,政策牵涉面广,社会关注度高,高层必须慎之又慎。
另一方面,说明延迟退休存在较大争议,必须对实施后的反应做充分的研判人和应对。
退休年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政策,涉及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代际关系、社会保障基金平衡等多方面因素,必须谨慎实施。
结合多方信息判断,我国推行延迟退休确实是大势所趋,但方案如何制定,需要谨慎考虑,个人觉得网上一些版本并不靠谱。总体原则上不会是一刀切,而是渐进式,分层推行。
此外,政策出台的时间点,也需要斟酌,未必2022就一定落地。
02、国际惯例,可否借鉴
在谈到延迟退休问题时,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到一个背景,即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达77岁,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
很多专家还提到了他国做法。有消息称,日本、美国等现在退休年龄均远超60岁。如日本人均预期寿命83岁排名全球第一,退休年龄也很迟,达到了70岁。
这一说法纯属扯淡。实际上,日本法定退休年龄实际为:男性60岁,女性50岁。《高龄者雇佣安定法》施行之后,它将保证有工作意愿与能力的人员被雇佣到65岁。
不过,日本政府计划从2022年开始实行新法律,将公务员退休年龄一律延长至65岁,其中有行政领导职务者原则上60岁之后脱离领导职务。同时规定60岁以后的工资水平应不低于60岁之前收入的70%,还可根据身体情况实行弹性工作制。
所谓日本退休年龄为70岁,不过是政府人员提出的一个想法,并未实施。即便是65岁退休制度,公务员群也还未正式实施。
再说说美国。美国实行的是弹性退休制度,政府没有硬性规定统一退休年龄。在美国,62岁就可以申领退休金。越推迟退休就可能领取更多的退休金。到了66岁,可领取全额退休金。65岁才有资格享受由政府提供的老人医保。
可见,无论日本还是美国,并不像一些专家说的那样,必须65岁甚至70岁才退休。
此外,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还是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即便如此,他们对国民退休年龄并未硬性规定,而是让每一人根据身体和工作岗位等实际情况,自己选择。
比如美国62岁可领退休金,到达65岁享受老人医保,66岁领取全额退休金。不能因此简单地理解为,美国人65岁才退休。日本的情况也类似,一些人员身体等各方面条件允许,可以工作到65岁以上甚至70岁才退休,但并不等于说,所有人都要65岁甚至70岁才退休。
再看中国,目前普遍的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0(女干部55岁,一些地方还规定,达到一定级别的女干部可以60岁退休)。客观来讲,我国退休年龄在世界上属于较早的。但考虑到民众的工作劳动力强度工作环境等因素,我国普通劳动者工作压力和强度还是很大的。我国当前70%仍是蓝领工人,体力劳动者占大多数。现行退休年龄还是符合基本国情的。
如果借鉴国际惯例,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未尝不可,但不能简单从年龄上做文章,而应实行弹性方案,让民众有选择空间。
03、三大问题,无法回避
如果制定延迟退休方案,有几个现实问题必须考虑。
首先是社会就业压力。这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容易想到的问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能否支撑大量的就业需求,是高层必须考虑的问题。
2008年来,我国每年大学毕业人数超过500万,且逐年增长。2020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874万,2021年预计为909万。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带来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根据调查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入5440元。这个数字,还达不到当年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此外,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一旦延迟退休,意味着本来就有限的市场,还要让60岁以上劳动者来抢走部分蛋糕。同时,意味着旧岗位无法空出来,新的人员无法进入。还会带来一个问题,无法及时补充新鲜血液,知识技术迭代更新周期变长,必然影响生产效率。
其次是高龄就业歧视。网传华为35岁面临被裁员的风险。35岁就要为饭碗犯愁了!再看看市场上各种招聘,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35岁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坎。男性50岁,女性40岁就成为就业困难群体,一旦延迟退休,又如何确保60岁以上老人,还能找到合适的岗位。
如果推行延迟退休,首先要消除社会对高龄就业者的歧视。这个问题,可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解决,必须从立法和监管层面有所作为。
最后是社会保障问题。推行延迟退休,还要从社会保障制度着手,为就业困难者兜底。避免一部分群体,不至于因为延迟退休无法就业,导致基本生活受到影响。这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此外,现在大量自由职业者,自己交纳社保。本来60岁就可以领取养老金,现在延长退休,还要多交几年,他们会不会交不起或者索性不再交纳。
因为当初交纳社保时,国家政策承诺60岁可领养老金,单方面延长,有违契约精神。
04、社保金不足,如何解决
目前,官方对延长退休年龄给出的理由很多,但核心的无外乎:老龄化加剧带来的社保基金不足。
社保基金的不足,如果直接依靠延迟退休来解决,是不妥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已领养老金的这部分群体,当初并没有交纳社保费用。他们拿的是在职员工交纳的社保,如果让现在的员工,老了以后再延迟退休,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这个巨大的窟窿,国家应当兜底。所以社保基金不足,国家财政应当予以补贴,而不是把现在员工交纳社保用完,再想办法。
有人还算过一笔账,如果一个大学生从毕业到60岁退休,预计平均要交纳35年以上社保,按照人均75岁的寿命计算,拿15年社保金。一算过一笔账,按照现在的养老金计算方式,15年根本拿不到35年交纳(包括企业交纳)的社保本金。更不用说,扣除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等因素。
如果延迟退休,意味着还要多缴5年社保,少拿5年养老金,对于多数人来说,更是不公平。
这笔账是倒挂的。
网易曾做过一项调查,当时12万网民就“男女退休年龄或将同时延至65岁”进行投票,延长退休年龄遭93%的反对。
这一结果已说明问题。
我国社保基金,就像一个大的蓄水池。目前资金来源主要靠现在的在职员工的交纳(包括员工单位交纳),政府每年也有一定财政补贴,此外还包括社保基金的银行利息或投资回报等。
2014年开始,我国社保基金就已开始出现缺口。2012年开始,财政补贴社保基金的比例激增。2018年财政补贴已达1.67万亿,占比达到22%。即便如此,也有说法称,到2035年我国社保金将消耗殆尽。
这说明,目前财政对社保补贴还不够。原因是前期亏空太大。可以增加财政补贴。
此外,还有人建议,央企每年拿出一定比率利润,补充到社保基金。目前确保此类操作。有消息称,2019年中央企业完成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股权任务,已划转国有资本1.1万亿元。看起来数额不小,但相对于庞大的央企资本和社保基金缺口,这个股权划转可以更多些。
05、延退方案,三点建议
一旦推行延迟退休,就要面临操作问题。比如延迟年龄,实施时间等。
首先是延迟多久?普遍观点是延迟5年到65岁。是否所有人都必须延迟到65岁?
鹄哥以为,不宜一刀切。
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一些行业,确实可以延迟到65岁,比如医生、科技人员、教师等。有些岗位,比如一线工厂、快递小哥、环卫工等,则不宜延迟。
可以借鉴美国等弹性退休做法。部分行业可以强制规定65岁退休,有些行业可以建议65岁退休,还有些行业60岁退休即可退休。方案上,60岁可拿一半养老金,然后逐年增加,到65岁拿全额养老金。
第二,男女是否同龄延迟退休?网上有种观点认为,男女应该平等。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要高于男性,但是退休年龄却比男性早5岁,是为了让女性早点退休为上一代人带娃么?这是剥夺女性工作权,要求更早地回归家庭,很不女权。对此,鹄哥不敢苟同。尽管女性地位今非昔比,但总体而言当今社会还是男性主导,这不是歧视,而是社会现实如此。加上女性生理特性等原因,在职场并不具备优势。女性比男性早退休,体现的是社会对女性的关爱。即便延迟退休,这个原则也要坚持。
第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养老双轨制。实际上这只是概述。准确来说,我国现在的退休制度存在七八轨。双轨制,一般指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员工两种社保养老制度。两者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差距明显。
一方面,事业单位人员不用交养老保险,退休后拿养老金,动辄大几千上万。
另一方面,企业单位员工交了几十年养老金,退休后才拿两三千。这种因制度形成的养老差异和鸿沟,需要填平。
当然现在,事业单位员工也要交社保金了,但是其退休养老金与企业单位员工相比,还是高出一大截。
因此延迟退休,也应将改革双轨制纳入通盘考虑,从而实现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