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莫恼鬓毛斑,鬓毛斑时也自然。”变老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身体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许多人会脱离时代进步的轨道,与家人间的代沟逐步增大,渐渐变得不自信,有的人则会紧跟时代的步伐,即使身体在变老但精神不会,不断扩充自己的视野,学习新的知识。
而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年轻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照顾老人这件事情上他们渐渐感觉力不从心,虽然有很多养老院的兴起,但是照顾老人的效果却鲜少有达到年轻人心中预期的。
面对这样的现状,老年人晚年的归属问题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不断引发广大网友的热议。
前段时间就有一则新闻冲上热门,新闻的主人公马某将自己76岁的老母亲活埋入一处废弃的墓坑中,在家人打电话报警母亲失踪后,警察火速出发寻人,幸好警察及时赶到,才将母亲从墓坑中挖出。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被救出的老母亲没有太过在意自己的身体问题,没有过分谴责自己的不孝儿子,反而是不停询问身边人自己的的儿子会不会因此获罪。
在这件事情中,我们看到了儿子人性的冷漠和母亲深深的护子之心,或许大家看到这些新闻会想“那我以后就和姐妹们一起生活”,但现实又给这些想法沉痛一击。
上海的一群老人在1997年众筹买了一套房,本来想着老年可以相互依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数的不断增加,矛盾渐渐出现,老来取暖的姐妹团最终也走向破散。如今被亲儿活埋母亲已去世,姐妹抱团养老终散伙,没钱谈什么优雅变老。
恩将仇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母亲,相信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温暖的港湾;倾诉的窗口;陪伴的大树。母亲这一名词,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她给予了孩子一份生命,还陪伴他们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出来重大贡献。
然而在母亲变老,无法再为家庭做贡献时,一些养老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马某的母亲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马某的母亲晚年瘫痪在床丧失了劳动力,她心中可能也怀着一丝落寞,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还拖累儿子一家。
但马某对于自己的母亲,却全然没有那种深深的眷恋之情,他对母亲是一种嫌弃,觉得母亲的存在就是一家人的拖累,所以他心中时常有遗弃母亲的想法。
在某天,他将自己的想法变为了现实,他将自己的母亲遗弃到一处废弃的墓坑内,并用黄土将洞口掩埋,在进行这一系列动作时,他是否有想过自己想要杀害的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为什么他会痛下如此杀手呢?这个问题无从知晓。
回到家中的他告诉妻子,母亲被自己送往亲戚家了,但妻子感觉事情不对劲,因为她知道丈夫心中早有遗弃母亲的想法,思前想后她决定报警。
在警方成功救出老人时,时间已经接近三天三夜,在这几天中,老人没有一口食物一滴水,仅凭借着对生的渴望始终坚持着。
但她被救出后,心中依旧担忧儿子是否会因为这件事情受到法律的惩罚,母爱悠悠,即使面对这样的事情,她依旧不想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从墓地中死里逃生的母亲身体大不如前,在去年九月底离开人世,而她最挂念的儿子也因故意杀人获刑12年。
抱团养老
76岁母亲被亲生儿子活埋一案,告诫我们养儿防老这一理论可能并不现实,那么该怎样养老呢?上海一群老人就有了新的养老模式。
在1997年,一群上海老姐妹们在一起集资购买了一套房,本来想着年纪大了可以相互依靠,大家住在一起也可以更好地安享晚年。可是旁边的很多人也看到了她们这种“取暖”方式想要加入,在这个大家庭中一起生活。
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矛盾也随之出现,在她们之间有的人家庭环境较好,认为电、水、煤气等东西可以随意一点,不需要那么苛刻的要求,但有些人家庭条件一般,认为该省就得省,坚持那种朴素的生活作风。
有的人认为人到晚年,食谱应该搭配合理,讲究营养均衡,但有认为人口腹之欲不应那么强烈,坚持只要能吃饱就行。
就这样矛盾日积月累,慢慢地再无法压抑,姐妹抱团养老的养老模式,终究走到曲终人散这一步。
细思主要问题还是金钱的限制,她们想要的优雅生活,终究难敌现实的限制,优雅的生活始终过于理想化,一地鸡毛才是生活现状,理想化的生活还是难逃金钱的限制,没钱何谈优雅。
养老规划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变老是在不经意间,时间的流逝总是快到让人猝不及防,可能在不留神间,一些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就变得困难了,这也就代表着不再年轻,所以养老一定要趁早规划。
如果老年人早早地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活,那么等到变老的时刻来临时,可以做好准备,不至于惊慌失措。
老年人可以选择购买养老保险,达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自己手中始终有钱,是自己活得心安;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与家庭环境,选择合适的养老院,在养老院中交新的朋友,安详地度过晚年。
可以进行合理的投资理财,将自己的部分储蓄交给专业人士打理,由他们进行投资,帮助自己在无力赚钱时,有所收入。做好合理的养老规划,可以帮助老年人提升自身幸福感,使晚年的生活和谐安宁。
小结:
近年来,养老问题频频出现在大众面前,同时也引发大众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关注,对于老年人来说,晚年儿孙满堂,陪伴在自己身边就是最好的事情,所以我们应当多拿出时间来陪伴自己的亲人,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