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中叶起,我国开始发展退休制度。新中国建立后出台了《劳动保险条例》,对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进行了清楚的规定,男性劳动力60周岁退出劳动力市场,而女性劳动力50周岁退出劳动力市场;之后在条例中补充女干部55周岁退出劳动力市场。
政府出于对特殊行业以及中等收入阶层人才的需要,又提出政策进行补充。依据人社部曾经的发文可知,我国曾经打算在2017年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以5年过渡期进行适应,到2022年计划正式施行新的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年限。
延迟退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手段,也是一项影响深远、利益调整巨大的公共政策。在提出该政策后,社会意见出现分化,响应与担忧并存。产生如此分歧的焦点在于退休职工的经济利益能否因该政策获益。
延迟退休政策的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看,可从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劳动力不足、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这三个方面展现:
第一、延迟退休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现如今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很多地区出现了养老金支付压力的情况。据相关专家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 40 亿元,减支 160 亿元。
第二、延迟退休可以避免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趋加重,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引起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短缺,造成劳力成本大幅度上涨,必将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已迫在眉睫,研究和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延迟退休方案,可以避免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让经验丰富及熟练工人的工作时间得以延长,对企业生产、发展国家经济也有好处,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80后或深受影响,这类人成为最后赢家
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养老金积累,减轻养老金压力
延迟退休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职工养老保险账户收入、职工劳动收入,从而增加储蓄收入,进一步增强职工的养老保障。社保基金是退休金的资金池,保障社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转,是职工获得退休金的关键。当前我国社保基金可大体实现收支平衡,但在老龄人口比例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社保基金的收支情况将逐渐恶化,长期运营面临诸多隐患。
所以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为日后社保基金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且社保基金压力已经有所显现,在此背景下,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限,有助于社保基金的平衡发展,养老金的发放也将保持稳定。
如果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对养老金的领取人数和缴费人数都会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可以缓解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具体来说,一方面延迟退休会进一步增加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人数,男性职工的退休年龄将会由 60 岁延长至 65 岁,这样一来,缴费人数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养老保险的收入。
另一方面延迟退休使领取养老金的职工年龄由 60 岁延长至 65 岁,而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所以男性职工领取养老金的年限缩短了,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同时中国现行法律规定,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首要条件为缴纳养老保险满 15 年,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
如果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个人5年的退休年龄会增加养老保险缴费时长,从而增加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收入,这对于职工来说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来源。
最终职工个人的账户也获得了利益,所以说延迟退休政策势必会对社保基金产生积极影响,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稳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从而最终为职工个人养老保险基金账户保驾护航,使职工顺利获得养老金。
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城镇职工的直接收入
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逐步实施了少子化政策,家庭结构发生巨大转变。在此背景下,“养儿防老”、“老有所医”等传统观念逐渐丧失应用土壤。由社会与个人共建养老体系,成为必然趋势。
而延迟退休也可增加职工收入,中国大部分职工具有储蓄习惯,所以收入增加能够进一步增加职工的储蓄收入,并且职工的养老保障是由个人储蓄和社保基金共同构成。其中个人储蓄,可被理解为城镇职工劳动报酬的存量。而养老金可被理解为,城镇职工劳动报酬的投资收益。将二者结合,可帮助我国城镇职工在退休后获得稳定收益,晚年生活将获得经济保障。
延长职工退休年龄,可使职工的工资性收益得到提升,个人储蓄相对增加,抗风险能力增强;同时也有助于社保基金维持收支平衡。一方面,职工可通过工资性收入替代养老金,进而使社保基金的支出减少。另一方面,职工与企业将增加社保缴费年限,社保基金收入将大幅增加。
总之,在少子化的时代,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可增加职工的实际收入,从而减轻部分职工的养老压力,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为日后稳定或提高生活水平积累资金,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打下经济基础。
大家是怎么看待延迟退休政策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