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社保机制是国家建立的福利机制,参保人员需要缴费满15年,退休后即可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福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养老金制度能够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减少了一家养四老的经济压力。毕竟现在养老成本相对较高,很多家庭又是独生子女,单纯靠家庭养老往往很难落实“老有所养”。
为了减少退休人员退休前后的生活落差,国家在养老金发放标准方面有着非常细致的核算准则,根据缴费指数、缴费年限等作出该发多少的核算,为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保障的同时,还会帮助老年人维护一定的生活品质。
社保缴费各有不同
一些参保人员急于知道自己退休后到底能拿多少养老金,那养老金能领多少到底该如何计算呢?想要搞懂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知道社保缴费是按照什么标准来的。
众所周知,城镇职工社保缴费会进入到两个不同的账户之中,一是统筹账户,二是个人账户。企事业单位负责缴纳大头,个人缴纳一小部分。据悉在2021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将逐步落实社保不再由企业代缴而是由税务部门统一代收的制度,这一制度一旦落实,很多只肯给员工交最低社保的企业将必须按照员工的平均工资标准来给职工缴纳社保。对于工资相对较高的参保人员来说,交的多,将来领的也多。
我们以事业单位非干部女职工为例,退休年龄为50周岁,假设实际工龄与社保参保年限为32年,那么退休之后会领到多少养老金呢?
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后的养老金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这三种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分别如下:
1)基础养老金:也被称为社会性养老金,退休职工的基础养老金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退休前的个人平均缴费指数与缴费年限等重要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前一年省内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参保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2)个人账户养老金:也是养老金的一部分,将社保个人账户中的余额按照计发月份数来按月平均发放。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3)过渡性养老金:主要针对在社保统筹结合建立个人账户之前工作、在此之后退休的职工而言的,是一种具有“补偿”性质的养老金。由于很多人工作之处没有个人账户,无法完全体现劳动贡献,因此国家会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补偿”。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前一年省内我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指数化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1.4%
我们假定即将退休的事业单位女职工退休前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为5000元,那么个人社保月交基数就是5000元,社保个人账户余额应为60000元,工龄为32年,每月可以领取到的养老金数额具体如下:
1)基础养老金:(5000+5000)÷2×32×1%=1600元;
2)个人账户养老金:60000÷195(50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95个月)=307元;
3)过渡性养老金:5000×1×26(视同缴费年限)×1.4%=1820元。
由此总体养老金金额应该为1600+307+1820,也就是说,该名女职工在退休之后每月可领取3727元的养老金作为生活所用。另外,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除了可以领取养老金外,还可以领取一笔职业年金。
职业年金的具体金额跟个人工资高低有直接关系,退休前由事业单位缴纳8%、个人缴纳4%,按照5000元的平均工资来计算,每个月职业年金数应该为600元,等到退休时个人职业年金总额应该为43200元,50岁退休按照195个月发放,每月可领取221元。那么也就相当于退休之后每个月共可领取3727+211,即3948元。根据当下全国基本生活水平来看,这笔将近4000元的养老金足以让退休职工安度晚年。
结语
当然这笔退休金也并非是固定金额,2020年我国退休职工的工资已经迎来了16连涨,涨幅在5%左右,据悉2021年还会按照一定比例继续上调,也就是说退休职工仍然有“涨工资”的可能性,养老金水平会根据社会经济条件与生活需求的不断升高而升高。老年人也不用过度担心日后养老金水平与物价水平不相匹配而引发的养老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