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70岁丁克老人被侄子争着养老,原因无他,唯房价值百万
2021-03-30 20:40  浏览:336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俗话说:养儿为防老。


在传统习俗里,养老的重担自然是着落在儿子身上,儿子孝不孝顺,是衡量老年生活质量的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多元化的出现,养老越来越被重视,也被很多人未雨绸缪。


慢慢地,大家发现,养老并不是只能依靠儿子,所谓靠山山会倒,最保险和稳妥的方式,还是多攒些钱。


手里有老本,至少能有一个好的生活保证,有事不求人,求人支付报酬,才不至于遭人冷眼和嫌弃。


所以,我一直困惑一个问题:如今的社会,“养儿防老”和“以钱养老”,哪个更现实、更有用呢?




邻居家住着老两口,姓于,就称呼于大爷吧。


于大爷家是大平层,面积是我家两倍多,偶尔进出门遇上,瞥见屋里面装修讲究,低调奢华。


刚开始接触少,见老两口深居简出,并没有儿孙辈打扰,就以为于大爷的儿女在外地工作,鲜少回家探望。


后来相处时间长了,才知道大爷大娘并无儿女,属于丁克一族,两位70岁的老人已经从老牌央企退休,两人的退休金加在一起过万元,以前住的老房子规划拆迁,就新买了房子搬过来居住。


一直以为没有儿女的丁克老人,晚年生活肯定很凄苦,没有儿孙绕膝、没有病床孝子,如果老伴没了,就要独自一人走完最后那段路,想想都让人心生恻忍。




然而,隔壁于大爷老两口的老年生活却过得相当滋润:早上去小公园锻炼身体,顺便买早点回来;白天于大爷上班(有一家私企返聘他为顾问),大娘则做点家务、养花喂鱼;傍晚老两口吃完晚饭一起出去散步、遛狗。


很多邻居认为:过年过节,两个老人默默相对,肯定很孤独吧?


其实不是,过年过节,大爷家热闹得很。


于大娘告诉我,逢年过节,娘家的侄子侄女,还有婆家的侄子,都会拖家携口地来看望他们,宾客盈门,通常一桌都坐不下。


我羡慕地感慨,亲戚们真好,常走动、勤来往,互相照顾着,亲情味十足。




于大娘不置可否地微笑道:那当然啊,不说别的,我现在住的这套房加上拆迁补偿的那套,房产就价值百万呢。


我呆了一下,马上明白了大娘的话中话,只能微笑回应。


大娘说:他们应该算最早决定丁克的那批人,不是不能生,是因为大娘身患隐疾,有一定的概率遗传给孩子。知识分子出身的他们还是很想的开,在大爷的支持下,夫妇俩过起了丁克一族的生活。


至于养老,娘家侄子和婆家侄子都很热心,争着想把老两口往自己家里接。


但老人说了,哪里都不去,生活能自理最好,不能自理就去住养老院或者疗养院,两人都有退休工资,费用也能承担起。


两个侄子虽有私心,但整体上表现还不错,看在财产的份上,一些事情也尽心尽力。




老两口当然知道两个侄子争着给他们养老,心里在盘算着什么。


但膝下无子女,只有侄子是至亲的人,老两口漏过口风:百年之后,两套价值百万的房产会给他们继承,但只能遵遗嘱继承,不能抢。两人的养老金,多活几年就多领几年,日常开销以及以后看病、请保姆、自己身后事都够,不会让侄子们为难。


见老人如此明白、坦诚地说出来,大家反而相处自然了,侄子们的心也落了地,踏踏实实地尽着该尽的义务。


现在,老人有个头疼脑热,或者跑腿的活,两个侄子都很热心地忙前忙后。


老人家也看破不说破,不深究、不细想,权当是自己有两个孝顺的“儿子”。




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但文中的于大爷老两口,虽无儿女,却因为手有资财而得到善待,可见在养老这件事上,也是筹码越多,胜算越大。


于大爷老两口是拎得清、看得透的老人,祝他们晚年生活幸福、安康。


(图片来源网络)


今日话题:对于“70岁丁克老人被侄子争着养老,原因无他,唯房价值百万”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谈论。


发布人:7b98****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