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探讨养老问题时,不应一厢情愿地把老人当作完全需要休养抚养的对象。
3月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2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20%,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以每年100万以上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目前我国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户均人口不足3人。
今年全国两会,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引起代表委员热议,有关养老的建议也有不少。其中,“建议允许退休独生子女父母随子女落户”冲上热搜后,与之相对应的“建议鼓励城市离退休人员告老还乡助力乡村振兴”也成为热点,两者一前一后,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
在现实中,两种情况其实都存在。当前,已有部分城市出台父母投靠子女政策,一些老人已在子女所在城市落户扎根,享受天伦之乐。而退休返乡的事例也有不少,网上不少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亦是案例。
仔细分析,两个建议都有一定的可行性,也并不形成直接的对立。一个为安心休养,一个为发挥余热,方向有别,但都是在养老问题上的积极探索。因而,不论随迁还是返乡,其实都是积极的个人追求和社会认同。
或许有人觉得退休返乡助力乡村振兴并非养老,这其实是对“养老”的狭隘偏见。从客观条件说,农村有秀丽的山水,清新的空气,是休闲养老的好去处;从主观意愿来看,“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少人对故土充满了留恋和牵挂,返乡也是一种情感归依。
故而,我们在探讨养老问题时,不该一厢情愿地把老人当作完全需要休养抚养的对象,也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老人可以激情满怀地继续工作,而应该把这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年龄、身体状况而不断调整。也就是说,解决养老问题,必须尊重老人的意愿。毕竟,老人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自己的想法,也有个人的追求。
管中窥豹,我们也从这两个有所侧重的建议和现实里,看到老年人的生活其实并不单一。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7.3岁,其中,苏州以83.82岁位居全国第一。也就是说,大多数老人仍有10-20年的老年生活,不妨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画一个圆满的人生句号。
返乡助力是奉献,随迁带孙也有价值,即便只是写写画画,拍拍走走,游山玩水,都是对老年生活的丰富,都应予以尊重。
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