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养老,你真的想好了吗?
2020-10-27 14:20  浏览:423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01

随着新生代的崛起,越来越的父母,及早考虑晚年养老问题。

不得不说,这是对未来比较有规划,事业有成,相对有些能力的人。

为什么这么讲?

自从二胎放开,有些年轻女子就开始奔放自己的身体。我听到一个咨询,一名女子二胎刚生下来半年不到,又怀上了。

她从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无业无事,仿佛专门在家生孩子。

她心里有疑惑,因为她自己清楚,再生,对身体没好处。可是,老公想留下。

她也咨询医生,医生的回答,可以生,但不建议生。

她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听闻此言,您是什么感受?

要我那粗暴脾气上来,一句话甩出:又是一个被抛弃,到最后走投无门的主。

看看周遭,看看各种新闻,消息。这种女人少吗?

沦为生孩子的机器,只管生不管养。将来的晚年,有保证才怪。

如果她有规划,生一个孩子,她会考虑怎么带怎么培养,让这块身上掉的肉不白掉。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不能把养老问题全部寄托在儿女身上,但关键时候需要他们,这是绝无可能改变的。

虽然,有的子女,关键时候也不一定用得上。

尤其在婆媳关系上,有如此认知的情况:碰到带孩子问题的表现


中国传统观念,我嫁出去,我生孩子,我工作,婆婆必须帮我带,我遇到困难,你们就得帮我。

帮我!

如果不帮,你就是罪人,尤其是婆婆。

全程主线都是我我我。

其余她骂人怼人就不说了,单看这三条回复,就能得出,就算没有帮看孩子一事,她照样彪悍。

看一个人,细节暴露人性,决定成败。

不管她本人如何,被称作老公的男人,扮演着什么角色?

绕一圈又回到主题,儿子不善于协调家庭矛盾,父母晚年也不保啊。

女人强势的家庭,必定有个弱势男人。

其父母并不一定坏。如果是恶婆婆,儿媳妇也不敢如此吧。

所以说,婆媳关系中,男人的位置举足轻重。他的态度行为,不但决定自己小家庭的幸福,也决定父母晚年的幸福。

有一名“发泄”情绪者,嫁个老公,对家庭不管不问,偏偏婆婆公公患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从心底里不愿意照顾公婆,但没办法。

每天的情绪是嫉恶如仇,如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的抱怨,诉苦。

儿媳妇还年轻,从此陷入这种生活,谁看了都会同情。

问题是,如此被动过日子心不甘情不愿,就能维持一辈子?

不现实。

有人夸她是好媳妇,好人一定有好报,她回怼说:“我从没见过好人有好报。”

大概怨妇就是这样形成的吧。不甘心接受现实,又逃不脱现实。

她还不到30岁。若年龄属实,我也同情她。

算是一种遭遇吧。

但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老人生病,而是男人的不作为,导致女人绝望,也许也会导致老人最后的老无所依。

强迫一种生活方式,相当于积累不满情绪,日积月累,一根稻草就能把她点燃爆发。

还有人帮她出主意:


儿子不善,儿媳妇不得已暂时照顾公婆,这样的日子又能维持多久?

之上两个反面教材,有点极端。

如果你不“善待”儿女,下半辈子几乎没保障。但是,养老不能全部依附他人,能把老年生活安排妥当,又跟儿女相处融洽的老人,才算成功。

而,一个能把自己晚年生活安排妥当的老人,又怎么可能跟自己儿女相处不融洽呢?

所以,首要问题,从小把孩子教育好,长大了相处好,养老问题至少不就解决一半了?


02

无论是传统观念,还是生理特点。人至六十以后,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

但是,老的概念,并非四肢不能动弹,头脑没有思维不能活动。最起码躺床上不能自理之前,你都是一个自由人。

有位心理咨询师,本来,在30岁前,对养老还是传统观念,印象中除吃喝拉撒,无非冬天晒太阳,夏天找阴凉。

再老一些,八十、九十岁,就算身体硬朗,也不过是冬找太阳,夏找阴凉。而有病在身,坐在轮椅上流着口水,双目痴呆,不是被儿女扔在院子大门口呆着,就是被护工推着晒太阳。

直到2008年,他去参加一个心理咨询国际会议。

在会上接触到如雷贯耳的大人物,甚至一些教科书上的名字。

用他的话来说,让他耳目一新的,不是分享他们的见解,而是他们身上的活力。

在他们身上,虽然高龄七十八十岁,却能像年轻人一样,在工作上活跃十足,每天产出新鲜的思想、咨询,讲课,写文章。

“至于60岁的人,简直不要太年轻”。

有一位60岁老人,刚做完乳腺癌手术,精力充沛。

她既是精神分析师,又是一个乐队主唱。

白天给人做治疗,晚上演出。

每天忙的不亦说乎,全身透着朝气蓬勃的气息。

“她简直酷的要命”。

而这位心理咨询师的父母,则按寻常老人生活行走,退休时,不过50岁。

“呈现出老人应该有的生活姿态,每天消磨时间,按月领退休工资,吃穿用不缺,一心只盼儿女成家立业,自己身体健康。且美其名曰:享清福”。

从两类老人的对比中,心理咨询师立马警告自己:我不要这样。我必须换一种活法,让我在老了以后,还能保持活力。

他又提出一个问题,什么叫养老呢?

存钱?保险?赚一大笔钱提前退休?生儿育女,未雨绸缪?还是锻炼身体,健康长寿?

这些都是表皮。

人活着,是有灵魂的,而灵魂并非不再年轻,就不复存在了,而是越老,越要继续拥有,而且更要让它大放异彩。

因为,现代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寿命越来越长,那么长久的生命力,怎能浪费?

有位网友说:陪朋友去一个高档养老院看望她父亲,花园一样的环境,各种兴趣班各种娱乐设施,算是一般人眼里理想的养老状态。

我却觉得无聊极了,一个人工乐园,人工世界,没有工作没有产出,想不出更无聊的状态了。

所以说,奢华和舒适并不一定真让人幸福。

找准定位,只要开心,有意义,哪怕仅是自己的认为,也无可厚非。


03

我们抛却传统养老观念,对老年生活有规划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怎样的方式,才更令我有意义,充实,快乐。

的确,即使有钱有闲,无所事事,也会对老年岁月产生恐惧感。这不就是变相等待老去吗?

以我浅见,提几个建议,最重要的是找准定位,了解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对症下药”,或者,会更容易解决困惑。

首先,保重身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不要说老人,就是年轻人也无能为力。

适当锻炼身体,养生,都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明白自己喜欢什么

发展小爱好,小兴趣,哪怕仅是不起眼,看起来很没意义的小事情,但你做起来很享受,那就去做。

比如你就喜欢耕田养猪养鸭养鹅喂羊喂牛,没关系,尽管去做。

比如我就喜欢看书,练书法,研究养生,收藏古董,没问题,尽管去做。

学学用智能手机,把这些内容,有选择性的拍下来,再做个小剪辑,发到视频平台上,说不定能获得大批粉丝。

这不是传说,更不是不可能,只要你勤快,愿意学习,一切皆有可能。

不管结果不问收获,重在参与过程。

因为这是一个长时间的体验过程,就像去新疆旅游,所有的风景都在路上。

行走的路上,就是体验美好的时刻。

再次,扩展社交圈

在广场舞团队,我发现一位满头银发,却一身潮流装扮的女子。

如果不看脸,她真的很时尚很年轻。

我曾听她对同伴说一句:“一个人有点尴尬。”

可能是刚参与广场舞,同伴没来之际,她独自一个人,进舞圈之间,她就难掩忐忑。

但她还是去跳了,一个人,在边缘。

谈不上翩翩起舞,但稍笨拙的舞姿,在她时尚服装的衬托下,还是很漂亮。

她的年龄,至少60岁以上。

不言自明,这是位不走寻常路的老太太。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虐待自己吗?非要把自己搞的鹤立鸡群,独具一格。

我不这样认为,她的体验和感受,你可能这辈子都感受不到。时尚的美,舞蹈的美,参与的舒适感,多交朋友又锻炼身体的收获,只有她能体略。

现在时尚老人越来越多,爱美,应该是人一生追求的内容。

人为悦己者美。其实,倒不如说先美自己又美的别人。

这叫两全其美不为过吧。

所以说,稍稍有点小创新,获取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也是老年人完全可以尝试的。

从另一方面讲,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被条条框框约束,是不是太过遗憾?

当然出去旅游,扩展眼界,也是不错的选择。

只是有一点,有的人专为旅游而旅游,看一眼,一眼掠过,就算见过世面了。

但有的人不同,去之前,会做好攻略,那个地方的历史,风土人情,都会提前了解,并且到了之后,有可能还会深挖。

旅途中或回来后,记一些感想。

这样的旅行,既能增加兴趣,还能做为以后回忆的参考,不是一般的有价值。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去摸索,找准适合自己的定位,充实老年生活,在有生之年,活到老学到老开心到老,才是所有老年人追寻的目标吧。


留一个爱心小关注,希望能带给您不一样的感悟!

您的故事,也可以私信分享给我~


发布人:88ff****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