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1年第一季度)举行,并通过线上方式对广大网友开放,在线观看人数逾200万人次。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闫衍联合主持,聚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助力需求侧改革”。知名经济学家刘元春、许宪春、毛振华、李实、赖德胜、赵忠发表演讲。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教授赵忠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赵忠表示,我国收入分配的新挑战:一是技术进步。机器人、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自动化正在颠覆劳动力市场,目前的技术进步多是非中性的,主要是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早期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与体力劳动者相互匹配,提升了体力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收入差距。而信息技术革命的进步更多偏向于脑力劳动者,这会加大技能带来的收入差距。二是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对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影响不容忽视,这是因为当前社保体制以第一支柱(基本社保)为主,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发展并不充分,导致养老金替代率难以达到较高水平,中等收入群体在退休后有可能会滑入低收入群体,再加上老龄人口具有支出不稳定、医疗支出负担较高等特征,家庭的养老压力也会传导到正处在劳动年龄的收入群体中,高收入、中等收入以及低收入群体都会受到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赵忠表示,要缩小收入差距,就必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基本原则。第一,从保存量、扩增量同时入手。第二,着眼于三个重要方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稳步提高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保持收入的稳定,减少收入的脆弱性。同时,抓住农民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农民工群体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最主要的抓手。2018年,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活动人口中超过90%为农村人口。2019年我国有2.9亿农民工,如果加上农民工的家庭成员,则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数量。
同时,要借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收入水平。发展多元化经济主体,经济活跃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收入水平,在这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发挥中小微企业的作用。从现有数据看,中小微企业在各类市场主体中占比超过99%,企业数量已经突破1.22亿家,因此要提高收入,离不开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结合我国双创政策来看,中小微企业收入呈现出上升趋势,就职于中小微企业的家庭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非中小微企业。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实习生潘梓弘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