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的热度,议论爆棚!只因上海一位88岁的独居老人将价值300万元的房产白白送给非亲非故的水果摊主。
然而,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对此事的关注却有些奇怪——热议纷纷,网文爆棚,焦点都是300万房产,也就是300万财富。300万啊,多少钱啊!有的人一辈子也赚不了这么多,这不是天上掉下金饼吗?
不得不说,人们的关注迷失了目标,对错了焦距,最应该关注的是此事背后的故事——为何老人要将300万房产送给他人。当然,在围观此事当中,许多人将目光盯着钱即房产的价值,也反映出一种值得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为何人们的眼里只有钱?当一些人在指责老人的亲戚眼中只有钱的时候,其实他们的眼里同样只有钱,而没有看到背后老人们在生活当中所面临的种种无可奈何。在本号看来,在此事当中,房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送房产所显示出来的养老困境。
◆房子是国人的命根子,有的人一辈子就是为了在城里有一套房子。我们何时不再当房奴?
对于一件事情,往往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纷,各有解读。然而在此事当中,许多人的视角却如此一致——房子或是房子所代表的钱财。这种现象正常吗?不正常。这说明房子太让人操心了,所以特别让人关注。这是一个悲哀!世上并不是房产最珍贵,比房产珍贵的东西多得很,比如人间温暖,老人送房产就是体现。
对于国人来说,谈起房子这个话题确实有些沉重。有的人一辈子就为房子拼命,即使当一辈子房奴,也要贷款买上一套。有了房产时,平时绝对不会轻易处理,一般是等到百年之后留给最亲的亲人,比如子女、配偶。正因为如此,上海一位88岁的独居老人将价值300万元的房产白白送给非亲非故的水果摊主,立即引爆了舆论。我们何时不再当房奴而当房主?这是值得深深思考的社会话题。
◆多年病痛无人问,一送房产天下知。亲戚们见钱眼开暴露无遗。我们何时丧失了亲情?
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与国外对比中,有的往往引为自豪,然而现实却有些打脸。马大爷送房产就是证明。
马大爷是一名退休工人,独生子患有精神疾病,日常生活需要马大爷和老伴照料。2012年,马大爷的老伴去世了,便只剩下大爷与儿子相依为命。然而,2015年马大爷的儿子在家中猝死,变为孤身一人。
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是帮助,特别是亲戚朋友的帮助。可是,马大爷的儿子去世当晚,帮助马大爷的只有水果摊主一人。水果摊主放下自己的生意,陪马大爷办理其儿子的所有后事,包括火葬、选墓地、买墓碑、刻字、安葬一系列手续。
家庭出现如此重大变故,按照传统人情观念,亲戚们应该是主动纷纷登门的,即便多年没有联系的亲朋好友也会前去帮助或慰问。然而现实却很残酷,邻居们没有登门,原来工作单位无人慰问,连亲戚也没有一人前去,这是何等的冷漠!难道这种现象不比房产更值得人们关注吗?人们之间何时到了如此冷漠的地步?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过一件又一件事情之后,马大爷对所谓的亲属们彻底寒了心:“他们要我写遗嘱,把房产给他们,我怎么会写呢?”2017年,马大爷办理了意定监护,把房产和所有积蓄都赠与水果摊主,并通过了公证处的严格审核。
房子送人了?得知此事之后,亲戚们一个一个极为着急。平时特别忙的他们,又是说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又是担心老人所做的意定监护能否得到妥善执行,其实关注的焦点不在马大爷而在于马大爷的房产——房子应该留给他们。真的是多年苦难无人问,一送房产天下知,见钱眼开暴露无遗。
我们的亲情何时到了这般冷漠的地步?这值得好好思索一番。如果人们的眼中只有钱,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吗?人间温暖值万金。老人送房产,既是亲情丧失的体现,也是人间温情尚在的体现。可是,这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谁也没有办法。
◆无数多的议论都围绕一个字:钱。连央视也不例外。我们何时不再见仁见智了?
央视是权威的代表,对社会事件的观察与见解应该更加深刻并给人以启迪。可是,针对此事,央视长篇大论,宏篇巨制,也只是盯着房产,还是一个钱字,未能免俗。稍有不同的是,请来一个法律人士,从法律角度证明老人送房产合法。对于老人遭遇的种种生活苦难也是只字不提,更不用说背后存在的老人生活极其不易。
节目中有人解释,老人将房产送给水果摊主是有法律效力的。因为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老人也完全有这个权力,公证处的公证又是依法进行的,老人“送房”时候头脑十分清醒,总之一切都是合法有效的。这不过是证明“送钱(房产)”有效,并没有触及更加值得关注的此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比如人情淡漠、社会缺失、养老之难、老人生存不易等等。
◆亲戚也好,公众也罢,还有央视,难道此事真的只是房产吗?我们何时忘了透过现象看本质?
老人将300万房产送给非亲非故的人,的确事关房产或是说钱财的问题,可是为何出现这种事情?这是不是更值得思考?
有谁关注老人这些年所遇到的种种苦难?又有谁关注此事背后的社会养老问题?还有谁关注社会服务机构的缺失?总之,这些都是老人将300万房产送人的深层次问题。此事,是房产又不是房产——老人如何有尊严而又幸福地度过余生。
养老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论是有子女还是没子女,许多老人过得并不算太好,更不用说幸福。相对年轻、身体尚好时,承担着天然保姆的职责,为子女们照顾子女,比上班还累,免费为子女打工。原本是不应该如此累的。之所以如此之累,是因为无可奈何。
社会要延续,必须有后代。生不是问题,养却成了大问题。原来,各个单位都有幼儿园,职工带娃上下班,虽然辛苦,但总算解决了后顾之忧。后来,一夜之间将单位幼儿园撤销了,单位是降低成本而多赚钱了,可是职工子女由谁照顾却成了天大的难题,于是老人们义难容辞地承担起这个天大的责任。当年的一个短视行为,造成了如今退休老人多大的负担?城市乡村老人概莫能外。时间是检验对错的最好标准,单位幼儿园的撤销就是如此。
子女的子女带大了,老人也就更老了。年老体衰、疾病缠身的他们,有谁去照顾他们呢?没有子女的暂且不说,即使有几个子女,也是力不从心。他们是社会主力,他们是家庭梁柱,他们是单位骨干,能够放弃工作而专门在家陪伴老人吗?有的不得不为一家人的生活劳苦奔波,在外地打拼,分身乏术。有的虽在老人身边,却是自身已老,身体不好,而且还肩负照顾第三代的重任,有心却无力。在养老问题上,老人们如何度过余生是个难题,子女们如何照顾老人更是难题。养老的双重难题等待破解。
◆老人养老没有了着落,有的在问,我们能否将公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纳入新基建范围?
探索社区养老也有一段时间了,可是总不见动静?能不能在老人比较集中的社区成立一支养老服务公司,为社区老人提供集中式的服务?国家补助一点,老人退休金出一点,这样的机构是完全可以办起来而维持运行的。如果这样,老人的日常生活、家庭急事、看病就医就有了着落,生活质量将得到极大提升,还促进了社会就业,有利无害。绝大多数老人一辈子在为国家为社会服务,老了享受这种半公半私的服务并不为过。可是,现在却几乎没有。
孤寡老人应该得到社会照顾。象马大爷这种孤身老人理应纳入社区服务范围,其儿子去世之时和之后,理应得到社区帮助,可是与亲戚不登门一样,社区服务也没有这个环节。我们的养老机构何时能够做到孤寡老人应收尽收?我们的社区何时能够将这孤寡老人纳入服务范围?
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具备聘请保姆的条件,可如今的家庭服务公司有几个值得信赖,又有多少保姆具有职业精神和相应技能。如果管理部门能够出手,促使家庭服务公司走上规范发展轨道,岂不是又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养老问题?相关职能部门能否进行一番认真的调查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马大爷送300万房产一事,看似是一家一户的遭遇,实则所有老人以及子女遇到的难题,家庭与工作很难兼顾,作出牺牲的只能是老人。老人养老不仅成为老人的难题,而且也是子女们沉重负担。没有老人的幸福,也很难说整个社会的幸福。这迫切需要一个总体解决方案,使老人生活不再艰难,使在职职工不再为难。
我们能否少关注一点房产,多关注一下养老问题,一方面解决老有所养的社会化服务的实现途径,一方面解除因为养老给在职人员造成的沉重负担。
养老,事关你我,事关社会,事关人民生活质量,迫切需要快速拿出有效办法并快速解决。应该大力发展公办养老机构,快速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系统,使马大爷事情不再继续重演。我们能否将公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纳入新基建范围?网友们,你们对此有何高见,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老人因“偷鸡蛋”而意外猝死,家属索赔38万意图何在?
取消老年免费公交卡的呼声,为何越来越“高”?
老年公交卡定位的迷惑:敬老,福利,助困,补贴?
取消老年公交卡,换位思考一下结果又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