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科技部网站公示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2020年拟立项项目安排公示的通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参与承担的2020年度“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面向临床和养老需求的智能多功能护理床研制及应用示范”成功立项。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薛龙教授团队作为项目召集和组织人,联合我国机器人龙头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江苏璟亦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等优势单位,克服疫情期间诸多困难,历时8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和多轮竞争,完成了策划、预申报、申报、答辩等多个工作流程,于2020年12月最终获批。
项目下设五个课题,学校曹莹瑜博士承担课题1“护理床多体位姿态和体压自适应调整技术及其工程实现”的1项子课题,梁亚军工程师承担课题3“基于个体化信息的智能二便监测技术及处理功能模块研究”的1项子课题。
(曹莹瑜博士与团队研究生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进行调研)医疗康复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进入本世纪,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纷纷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国内外兴起了医疗和养老助残康复相关技术的研究热潮。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统计数据,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2.49亿,失能半失能老人约4000万,而养老护理人员仅有30万名。长期卧床失能老人的养老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此,国家先后发布了“健康老龄化策略”、“十三五国家养老规划”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等政策。近年来,国家科技部针对医疗康复领域,从“智能机器人”、“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等多个方向和层面,颁布了系列重点研发计划进行支持和突破。
长期以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光机电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特种机器人团队关注国内外医疗和养老助残康复机器人研究热点,工作重心主动向服务机器人领域拓展,大力推进与国内优势产、学、研、医、检单位的合作。
2004年,以北京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肝肿瘤微波消融机器人系统”为契机,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创了学校医学机器人研究方向,研制出导航穿刺扶针机器人;2013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合作,成功立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在此基础上,针对北京市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医疗保障需求,特种机器人团队于2018年又成功立项了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面向冬奥冰雪运动损伤康复机器人研制”,为冬奥会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康复护理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此外,在面向工业领域的移动机器人方面,特种机器人团队也在特种机器人及其智能装备、焊接增材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开发经验,近20年来一直与各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如中国核动力院、中广核、中核华兴、中核建设、中国铁建重工等。其中移动式焊接机器人技术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和北京新机场等国家重大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建立样板工程;在增材制造技术方向,其研究成果进入了技术门槛要求非常苛刻的核电行业,成功应用于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核电导流环异种金属堆焊和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公司的百万兆瓦核电汽轮机隔板不锈钢增材制造中。
如今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光机电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已在全位置焊接机器人、特种焊接机器人专机等方面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性成果,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学科特色。
此次参与承担本项目,对于实验室发展具有里程碑作用,标志着重点实验室继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面向冬奥运动损伤康复机器人研制”顺利实施后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重点实验室在国家级层面上开展医疗康复方向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重点实验室正在组织推进其他医疗康复领域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申报工作。
延伸阅读:
薛龙,博士,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移动机器人特种作业及控制技术、医疗康复机器人及导航技术、离散化制造领域的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等相关技术研究。先后承担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863”项目、国家04重大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智能制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奥运会“鸟巢”场馆、上海中心国内第一高楼、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首都新机场航站楼、核电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等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中。
文章素材来源: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