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这是子女对父母最深情的告白。
正如称职的父母,不曾缺席子女的成长一样,孝顺的子女,也不会缺席父母的衰老。而是会极尽所能,用温情陪伴,呵护,参与他们的晚年生活。
然而,现实有时不尽如人意。子女们因为求学、工作等诸多原因,有时难免会力难从心,从而缺少对老人的陪伴和关爱。
而且,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长大,社会老龄化凸显,空巢老人现象已是屡见不鲜。
于是,如何养老,也就成了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
原配夫妻相伴到老的尚好,一方先去,另一方还有共同子女可指望。而有些因故丧偶、离异后,重组家庭的半路夫妻,因为家庭成员结构复杂,难免会置身养老难的尴尬境地。
01
前段时间,浙江衢州一位89岁的老爷爷,带着84岁的老伴去离婚的视频,引发热议。
据传,两人早年丧偶,各自都有自己的子女,后来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走到一起,结为半路夫妻。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在赡养一事上,双方子女因财产等诸多原因发生纠纷,协商未果。
老爷爷眼瞅着自己身体越来越差,他担心妻子以后没人照顾。无奈之下,只好带上她去离婚。
老爷爷对工作人员说,走后不放心妻子,将存款留给她,别让子女知道。
看到视频的网友不淡定了,在感慨老年夫妻情深,为他们抱不平的同时,纷纷指责上了老人的儿女们。
“这么好的两个老人怎么会有这么不讲理子女,不孝之子。”
“看着老人好心酸啊!老爷爷是个有责任心的人。”
“半路夫妻也有人把你视若珍宝,感动!”
“人生百态!好苦好累啊!不容易啊!”
“半路夫妻能如此恩爱实属不易,相互扶持到了这个年龄分开,着实让人心酸,现实的生活很无奈。”
“希望做儿女的都多从老人的角度考虑考虑,让他她们都能老来有伴儿,有个说话的人,让他她们都有个幸福的晚年生活,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生活会更美好!”
有这样一首歌: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歌词很美,满满的岁月静好。然而,当最美的那一抹夕阳,遇上现实的养老难题时,还能否像晚开的花一样芬芳,像陈年的酒一般醉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是作为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身为这对耄耋老人的子女,无论父母再婚与否,都对老人有赡养的义务。而不应该因利益得失,让老人身陷孤苦无依的凄凉晚景之中。
02
闺蜜自幼丧父,继父与前妻离异后,将儿子留在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自己则独自一人,倒插门与闺蜜母亲结婚,重组家庭。
婚后,继父和母亲生下小弟弟,加上闺蜜的姐姐和大弟,一家六口,虽然艰难了些,倒也和谐,幸福。
继父勤劳吃苦,人也耿直善良。虽然除了最小的孩子,其他三个都不是自己亲生,但他一视同仁,从不偏心眼。这让从小没了父亲的闺蜜三姐弟,感动不已。
后来,闺蜜姐弟三人,先后考学出来,在小城安家落户。而小弟,因为从小贪玩,不爱学习,早早退学,外出打工,后来在家娶妻生子。
随着子女一个个成家立业,闺蜜的父母也老了,养老也就顺理成章提上了日程。
因为闺蜜的两个弟弟之间,曾为一些事情闹出了很深矛盾,老死不相往来。在老人的问题上,双方达成一致:母亲跟随大弟弟生活,在城里养老。而父亲,则分给了小弟弟,留在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的农村。
闺蜜两姐妹,则隔三差五,在两个弟弟家往返,探望分开住的父母双亲。
虽然闺蜜大弟感念当初继父供他读书,也会邀请他到城里来小住一段时间,闺蜜两姐妹也会接继父和母亲上家里玩,继父生病时,母亲也会回农村老家照顾老伴,但一年之中,这样的日子毕竟有限。
更多时候,闺蜜的父母,就如同棒打的鸳鸯,老年版的牛郎织女,只能隔空相望,互相牵挂。
有次忍不住问闺蜜,都说少来夫妻老来伴,为什么父母那么大年纪了还要将他们生生分开?可以让他们同时在两个弟弟家,一家一年轮流着住啊!
闺蜜无奈地表示,两个弟弟为了避免接触,执意如此,她们也没办法。
几十年的老夫老妻,为儿女操心劳碌了一辈子,也恩爱了一辈子,到了垂暮之年,却要因为养老而被迫分居,未免让人唏嘘。
看上去两老不愁吃喝,衣食生活都有保障,但老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却被人为地忽略了。
如此养老,让人无语。
03
村里的凡叔,年轻丧偶,迎娶了邻村年纪相仿的寡妇德姨为妻。
凡叔两个女儿,德姨一儿一女,儿女们年岁都相差不大,因为凡叔经营豆腐铺子多年,家境在村里算好的,而德姨,条件明显不如凡叔家,加上是带儿女嫁过来,所以她和孩子都比较识趣,在家尽量包容、忍耐。
好在凡叔为人谦和仁厚,对德姨也不错,两人勤扒苦做,齐心抚养四个儿女。凡叔两个女儿,自小娇惯,除了言语上会占些上风,与德姨的孩子之间倒也相处融洽。这个组合家庭,在外人看来,还是很不错,和风细雨,很是圆满。
几十年过去了,孩子们纷纷成家立业,凡叔的两个女儿都是远嫁,一年也难回来一次。德姨的儿子自上门起便改了自己原来的姓,跟凡叔姓,理所当然在家立了门户,德姨的女儿嫁得也不算远。
凡叔和德姨的养老,理所当然由儿子负担。但如今的德姨,与年轻时判若两人。
她仗着凡叔今非昔比,两个女儿不在身边,养老问题还得靠自己儿子,俨然翻身农奴做主人。现在在家忍气吞声的,反倒是凡叔。但凡他有一点做得让德姨不满意,德姨对他非打即骂,半路夫妻几十年,昔日的恩爰已荡然无存。
一辈子没离开过家,但因为晚年留在身边的,不是自己子女,凡叔的幸福便大打折扣,处处要看德姨和儿子儿媳的眼色。
他的养老,已无尊严可言。
04
龙应台说:
“这个社会向来谈的都是我们要给孩子相处的‘质量时间’,陪伴孩子长大。什么人谈过我们要给父母‘质量时间’,陪伴他们老去?”
2017年,作家龙应台做了一个决定:迁居乡下,陪93岁的失智母亲。
从作家到政客,再辞职回到乡下照顾母亲,在养老一事上,龙应台可谓做出了榜样。
我们总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那么,趁还来得及,在父母有生之年,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陪伴更多一些,让他们心里更顺畅一些。
因为,人人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