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山东省委员会
医养健康产业是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强”产业之一。但是,顶层设计不够、产业大而不强、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康养产业发展。为此,建议:
(一)完善政策配套,强化规划落实。建立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康养产业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一方面,加强土地、税收、信贷、财政等配套政策的支持,研究和制定康养产业发展的投资支持政策,特别是在影响养老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如用地、水电、税收等)补贴上出台更加详细并具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为养老产业提供绿色通道和优先支持。另一方面,完善地方保障支持政策与措施,重点在放宽养老服务市场准入、完善地方土地政策、创新融资政策、强化人才支撑方面下功夫,根据地方发展情况建立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
(二)加强资源整合,促进跨界融合。一是站在整合全社会生态资源、医疗资源、生物医药等资源的基础上,围绕“三核三带多点”的医养健康产业区域发展布局和十大重点领域,布局发展康养产业,在我省打造一批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区,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健康养老服务基地。二是深入推进“康养+文化”“康养+体育”“康养+旅游”等新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居家养老健康产业集群,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康养旅游项目,带动医养健康产业提质升级。三是推动存量知名品牌企业发展新的关联业务,如泰山体育延伸到运动康复设备研发生产、齐鲁制药集团延伸到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研发生产等。
(三)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在康养产业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市场发挥主体作用。一是完善政府兜底,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护理型床位、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养老护理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快健康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发挥好政府财政性资金对康养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适时建立康养产业建设基金,作为重大健康养老服务项目的启动资金。三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承接当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等服务。四是推进养老产业市场放宽准入,公平竞争,对各类企业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四)强化金融支撑,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积极推动康养产业投融资体制建设。一方面,打造康养产业完整金融生态系统,拓宽养老产业金融服务门类,积极探索应收账款、动产、知识产权、股权等抵押贷款创新,大力推动养老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养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养老信托计划、养老设施租赁等服务平台建设,突出保险业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创新,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着力提高康养产业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积极研发具有康养产业特色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供给。另一方面,注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PPP模式对接养老服务产业,优化康养产业PPP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信用约束机制,以包容审慎原则引入社会资本,科学合理搭建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形成政府财政和民间资本间互相协作、互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五)开展战略研究,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一是成立医养健康结合战略研究机构,机构由老年医学、康复医学、营养学、人工智能、软件及医药流通等方面专家组成,研究医养结合带动产业发展、产学研结合等系列问题。二是建立康养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建立职业培训、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端人才的阶梯式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投入,对就读养老服务专业的学生,免除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鼓励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三是设立孵化基地,建议在省会济南设立医养结合示范区,破解医养结合拉动养老产业的难点。四是支持组建康养产业协会,通过协会加强行业管理,规范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规划;保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提高社会认可度;开展行业相关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康养、医疗、文化、地产、旅游、食品等产业开展合作,形成大健康产业生态圈,拉动康养产业大发展。
(提案由省卫生健康委会同省民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