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花钱如何过生活?
这在很多人眼里简直是无稽之谈,但在德国有一个女教师海德瑞利,在53岁的时候,将家财散尽,拖着一个行李箱就开始了“流浪”生活。
她家境殷实,儿女双全,却20年坚持不花一分钱,还把自己的养老金派给了街上的陌生人,自己睡大街,吃剩菜。
大家都以为她疯了,她却笑他人看不穿:
“我的生活已经不需要钱了,就留给你们这些被货币系统困扰的人类吧。”
散尽家财,离家出走
不花一分钱也能活下去
她对金钱的厌弃,是从小时候就开始了的。
她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家里常年有园丁和佣人照顾,但在二战期间,家道中落,他们一家逃亡到德国成了难民。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她见识了太多的人情冷暖,从锦衣玉食到有上顿没下顿,从众星捧月到受人白眼。
直到战争结束,父亲东山再起,开了家烟草工厂,他们家才重新过回体面的日子。
那是她第一次认识到钱的威力,也由衷地感到厌倦,“为什么我们一家的生活要受钱的支配起起落落?”
只可惜在当时,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大人们的解答。
之后三十多年,她一直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当上了一所中学的教师,结婚生子离婚,抱上了孙子,再没有细想过这个问题。
但也许骨子里的叛逆还在,因为痴迷于心理学,在她53岁时,她辞掉了铁饭碗的工作,考取了心理学的资格证,开了一家心理诊所。
但生活始终还是绕着钱和养老存款打转,她始终没有获得自己向往的自由。
直到有一天,一条新闻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在加拿大的一个镇上,一家企业倒闭了,镇上的很多人都因为失业没了经济来源。
但他们组成一个互助交换圈,你帮我家除草,我帮你家修屋顶,我用自家种的蔬菜瓜果换你家的鸡鸭牛羊,完全不需要金钱。
那一刻,她顿悟了,那不就是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吗?
她马上给房东打了电话,“我以后再也不交租金了”,尽管她没有其他地方可住。
她退掉了医疗保险,把所有的家具都送给邻居,只留下了几件换洗的衣物、一些洗漱用品和几本书,通通装进一个手提箱里。
在空荡荡的公寓里,她高兴得开始跳起舞来,大家都以为她疯了,她却说,“我要开始我的新生活了!”
她用1年的时间,学会了过没钱的生活。
她轮流去给度假的朋友看房子、遛狗、除草,也能蹭上几天安稳的食宿。
实在没有朋友可蹭了,她就壮着胆子在公园的长椅上睡上几天,倒也相安无事。
她去给别人做心理治疗,给小孩子做课外辅导,不收钱,只需要他们提供食宿。
技多不压身,怎么也饿不着自己。
她出门不再坐车,每天都要走好远的路,但走着走着也就习惯了,有时候能有朋友顺路载她一程,那就最好不过了。
她去超市的垃圾桶捡剩菜,里面能淘到很多宝,被划掉一道口子的土豆,被虫蛀了卷心菜,只发芽了几公分的洋葱......
这样品相不完美但还能吃的蔬菜瓜果,她一天能装上好几袋。
有时,她也会去超市打下零工,换取一些主食和临近过期的食品,其余时间,就只吃免费的和别人赠送的食物。
起初,她给自己准备了200欧元的应急备用金,但1年过去,她没花一分钱。
她依靠着别人浪费掉的资源生活,心里没有负罪感,也没有生病,反而因为每天都要活动,变得越来越健康。
她高兴地向全世界宣告,“我根本不想回到原来的生活。”
因为不花钱,
她看到了真正的世界和生活
她开始更大胆的试验。
她换了一个更大的行李箱,离开了家乡,离开朋友们的帮助,一个人踏上了环球“流浪”的征程。
“人们太过关注物质世界——金钱、财产。
他们为此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想证明另一种生活方式是可能的。”
住了十几年的公寓,她可算是呆腻了,她从不待在一个地方超过一个星期,奥地利、意大利、瑞士,她在欧洲游了个遍。
有时,她会在车站遇到一些残疾人,她会主动提出帮忙照顾,只需要他们提供一张免费车票。
车开到哪儿,哪儿就是她暂时的终点。
离开了原来的生活圈子,她遇到了更多有趣的陌生人。
在维也纳的咖啡屋,她偶遇一个超级讨厌做家务的家庭主妇,还被邀请去家里做客,只需要每天用吸尘器打扫下卫生,在维也纳的食宿就有着落了。
她遇到很多孤独的女人,她们的丈夫死了,孩子离开家,独自一人住在大房子里。
她被邀请小住进去,陪她们说话解闷,做做家务,聊慰她们的孤单作为回报。
“人们相信金钱是打开一切大门的钥匙。我现在确信,爱和信任也可以作为这把钥匙。”
如果不是需要“蹭吃蹭喝”,她可能永远与这些人的生活无缘。
有人说消费主义是用钱,断绝了人和世界的其他联系。而她因为不花钱,她走出了一间公寓的四堵墙,看到了真正的世界和生活。
开始环球“流浪”不久,她的生活方式引起了一些记者的注意,他们报道她的故事。
他们给她拍摄纪录片,邀请她上电视接受采访,去各大学校演讲。而她也不收一分钱,只需要给她包下来回的车票,几天的食宿就够了。
她开始出书,向全世界展示她的生活理念,她的书迅速火爆全球,她却把所有的版权收入都拿出来,捐给了慈善组织。
她不花钱,也不想存钱,她始终坚信,
“在现代世界,不断积累财富的必要性已经成为过去,而这些财富又是一个人一生的累赘。”
又过了几年,国家开始给她发放养老金,她一开始想要放弃,但后来她又改变主意。
她把养老金收下,自己也不花,也不留给子孙后辈,就在街上偶遇一些生活艰难的陌生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而自己转过头又开始四处流浪。
她的想法也很简单,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没有钱的生活,既然自己的生活已经不需要钱了,那就留给那些需要的人吧。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一种生活方式走向极端的时候,必然会遭受各种各样的质疑,海德玛瑞也不例外。
有人说她太过凉薄,不顾子女的颜面,抛下家庭,自己到外面“蹭吃蹭喝”。
殊不知,女人人生下半场的主角永远应该是自己,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她有时会去女儿家小住一段时间,陪陪小孙女儿,但很快她又踏上新的旅途。
有人说她的生活方式太过极端,不适合普罗大众。
她却说,“对一些人来说,我的存在是一种挑衅,但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我的存在是一个答案。
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放弃金钱,我只是想展示如何让生活更加轻松。这和支持或反对消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很多人一辈子为了金钱忙忙碌碌,得不到就着急失落,得到了就先得意后空虚。
像海德玛瑞那样,20年不花一分钱,视金钱如无物,境界太高,太难效仿。
但也许我们可以在为了在银行账户里多争取几个零时,停下来花时间想一想,“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