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那些三行诗背后的感动:母亲忘了很多事,唯独记得中山南路736号
2021-02-18 18:13  浏览:2182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随着小长假的结束,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就地过年·三行诗线上抒怀”的活动也暂时告一段落,20多天里,我们收到了700多首三行诗作品。几百位作者来自五湖四海,我们从中读到了很多感动。


他们中,有我们特邀的当代作家、诗人,有在绍兴、杭州、广州、沈阳……祖国大地各个城市就地过年的劳动者,也有在非洲工地上就地过年的周大哥和工友们,有快手上写诗的农民韩仕梅大姐,有晓风书屋的全体店员,还有许多在杭州的本地人……一首首诗,每一首背后都是一腔情感、一颗真心,带给我们很多感动。

通过这个活动,有的人甚至有了写三行诗的习惯,朋友圈晒图开始用这种形式。这正是我们的初衷:这个时代,写诗没有门槛,每个人都可以用诗歌诗抒发自己的内心,用文学给自己和彼此慰藉。

一首首三行诗,给我们很多感动


赵倩供图

前面我们介绍过晓风书屋的店员赵倩,她是湖北人,去年回家后,经历过旷日持久的抗疫。今年她选择在杭州就地过年。“热干面和豆皮还有武昌鱼/在70米大刀的关羽像下散步/这就是城门上的故乡。”她选择就地过年之后,家人给她寄来了家乡的美食,塞满了她的冰箱。

同样来自武汉、在杭州就地过年的还有梦舟。“我爱大武汉,也爱大杭州/我爱热干面,也爱片儿川/一起端上桌,一块大口吃。”热干面是武汉的面,片儿川是杭州的面,两座城市一座用来奋斗,一座寄托乡愁。


视觉中国供图

许彩兰在除夕之后12点43分,发了这首三行诗:“大年三十的农贸市场,人头攒动/上午九点,鸡、鸭全部售罄/人们居家过年的气氛依旧浓厚。”这是辛丑牛年我们收到的第一首三行诗。

她的老家在江苏,老家还有很多亲人。“为了响应号召,我留杭过节。”杭州市以及各机构出台了很多就地过年的服务措施,许彩兰用诗歌记录下除夕那天感受到的年味。

“今年的春晚/你在故乡看,我在他乡看/恍惚间,宛如坐在一起看。” 这位作者——英语百度——看完春晚之后,写下了这首三行诗。简简单单、质质朴朴的句子,写到了每个就地过年的人心里。

像赵倩、梦舟、许彩兰、英语百度这样的,是几百位参与者的大多数。他们身在异乡,三行诗给了就地过年的他们以寄托。一个个家乡的意象,一首首诗,覆盖了中国一座座城市。如果一首诗是一个光点,这些三行诗能在中国地图上汇成了一片亮光。

除了就地过年的人们,参与活动的还有杭州本地人。

中山南路736号:母亲忘了很多事,唯独记得这里

对于杭州的陈春生大姐来说,这个春节没有特别意义——像往年一样回东阳婆家,节后回杭州户外走走,看场电影,看看父母。这个春节又是有点特别的,她是“就地过年·三行诗线上抒怀”的活动中提交作品最多的一位,近50首。在这些诗中,我们读到了这位老杭州的情感日记,平淡又感人。


游埠豆浆鼓楼店

“城隍牌楼的游埠豆浆/四牌楼的小劳馄饨/妈妈只记得中山南路736号的老门牌”

陈大姐是1967年生人,出生在吴山脚下鼓楼边,中山南路736号。父母在这里结婚,有了她们三姐妹,普通的杭州一家人。紫阳小学、父母工作的杭州玻璃厂、杭州的街道里巷,留下了她们童年的回忆。1982年,陈春生跟着父母搬离这里,住到了今天的四季青。再后来,她恋爱、结婚成家,还住过平海路、朝晖、东新园……

多年过去,陈春生已经退休,有了儿孙,父母几年前住进养老机构。父亲在2017年谢世,现在母亲单独住在那里。因为防疫需要,今年家人不能进入探望,年前她和先生一起去看妈妈,工作人员把老人推出来,在大门口见了面。

老人有轻微的阿兹海默症,记忆有障碍,已经有几年了。过去很多事,她会慢慢忘记,有的一下子想不起来,要慢慢想一会;有的则像小孩一样,重新认识,带着孙辈来看她,她认不出来,告诉她了,待会可能又忘了。

这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特点,会忘了最近发生的事,反而记得久远的事。对于去世不久的相伴一生的老伴,她也很少提起来,但她清楚记得中山南路736号这个门牌号。

最开始听到这,陈春生他们觉得很惊奇——搬离那里的时候,她才15岁。如今,久远的历史却成了母亲挂在嘴边最频繁、最心心念念的。陈春生曾经回去看,这里现在已经成为杭州鼓楼附近的餐饮店,每天都有游客经过。找不到以前的痕迹了。

“也是一种幸福吧!”陈春生觉得,这样对于母亲来说,反而可能少了很多负累,更轻松一些。只不过做儿女的需要适应,需要接受母亲将一步步忘记全部、甚至忘记自己这件事。

无论如何,这次过年不能陪老人一起,对于陈春生来说,还是有很多情感郁积心中。言为心声。她在好几首诗中,都提到了谢世的父亲,提到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提到找不到的曾经的家。

言为心声:用诗歌记录生活

春节前去探望过母亲之后,陈春生和先生、儿子一起回了东阳横店的婆家过年,看望公婆,从除夕待到初四。

回杭州的第二天,她出门徒步了。陈春生退休后,喜欢到处走,是个在家闲不住的人。她还有好几个“城市走读”的微信群,经常有人组织一起在城市里走,品读城市文明,品味自然风光。


陈春生供图

初五,她去了张小泉剪刀厂的旧址,现在是一个创意园。“旧厂房上的老虎窗,和墙上的语录,很有年代感。”她在朋友圈配文道。她母亲年轻时是杭州玻璃厂的工人,重机厂、杭氧厂、杭玻厂这种老厂房,能够让她找到自己生活的记忆。

因为她小时候的杭州跟今天大不一样了,钱江新城两岸的霓虹,对于她也是新的。她称之为“大厂记忆”的东西,对于她和她的很多同龄人来说,都非常亲切,那里藏着很多旧时记忆对她有深深的吸引力。


陈春生朋友圈

初六,她跟朋友去了九溪-五云山-十里锒铛。尽管很多地方对她并不陌生,但是跟着别人“读城”,依然能感受到新的东西。

比如城南的紫阳小学,是70年代她上学的学校,在学校后面有元代摩崖石刻,她当年并不知道背后的故事。再比如万松岭石刻,小时候去的时候,觉得不过是个“土山头”,现在重走,感受又不一样。

这些景点——自然的也好、人文的也好——都让她回顾或者重建与这个城市的联系。她像一个外地游客一样走在路上,拍下照片,会配上三行诗:

1月28日,她写了一首梅花的;1月29日,她写了西湖杨柳和野鸭的;1月31日,她写了大麦岭摩崖石刻的;2月4日,她写过一首虎跑的;2月15日,她写过一首灵隐的……从一首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她的足迹。


陈春生在龙井

陈春生之前也没写过,在活动开始后,她对三行诗有了兴趣。除了小时新闻提供的介绍和教程,她专门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尝试学写三行诗。

“这有点类似俳句。”她说,“把生活中的点滴,用三行诗记录下来。这样的形式接近生活,适合所有的人,小学生也可以,就地过年的打工人也可以。”几十首中,我们看到她写得越来越熟练。

现在她自己生活中,发朋友圈也会不自觉用三行诗的形式。除了记录她的旅行、走读,还记录看电影等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东阳,陈春生和先生在横店看了电影《你好!李焕英》。她很喜欢这部电影,她觉得这部电影刚好符合自己的年龄。李焕英大概比她稍年长几岁,故事中李焕英的工作场景、看女排、教育子女,都符合陈春生的年代记忆,让她觉得有共鸣。

“我们都是李焕英。”她写道:“看着,笑着/模糊了双眼/你好,李焕英。”

春节过去了,就地过年的乡愁被冲淡,但诗歌的意义不变。每个人都可以写诗,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在阅读和文学中找到安慰。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发布人:5e75****    IP:61.145.54.***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